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各國央行貨幣寬松政策在對抗經濟增長和通脹受阻方面的效果越來越差。
文章稱,僅有貨幣政策刺激,無法改善債務積壓,生產效率降低,失業率偏高以及改革不徹底等諸多問題。
在英國和美國,量化寬松目前非常成功,利率也即將上調。可是盡管GDP正在增長而且失業率下降,但人們的薪酬水平仍然增長乏力。
英國四分之一有房貸的人背負著四倍于他們全部收入的債務。英美兩個國家的經濟復蘇都不平衡,倫敦和紐約這種金融中心恢復得遠遠比其他地區要快。
歐元區面臨的問題更復雜。一季度經濟在歐央行QE刺激下獲得短暫反彈,但現在通脹預期已經回落至QE之前的水平。
給中小企業的放貸的渠道也受到阻礙。歐洲銀行仍然在去杠桿,1萬億歐元的不良貸款占據歐元區GDP的10%以上,不堪重負的銀行很難繼續放貸。
而中國的情況恐怕是最緊迫的。中國正在謀求經濟轉型,多項改革措施旨在帶領中國經濟達到消費和生產的新平衡,但目前成效還不明朗。
一方面,中國政府加強對影子銀行和地方政府的監管,兩者都是中國房地產過度投資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貨幣寬松政策正在積累更大的債務,企業、家庭和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已從2007年翻倍,今天占GDP的比例已經高達200%。
眼下隨著房地產在二三線城市回落,銀行不良貸款逐步上升。盡管中國仍有辦法讓力求經濟軟著陸,但削減過剩產能以及減緩債務積累仍可能造成通縮的壓力,甚至更大的經濟探底。
那么,央行們該怎么辦?
許多人認為,美聯儲應該推遲今年加息,但問題是,美聯儲其實也沒有多少選擇。今年加息可以維護它的信用評級,但是通脹下滑和政策失誤的可能性都在加大。這可能導致利率正常化的進程受限或者很短暫。
《金融時報》文章認為,貨幣政策刺激開啟了美國和英國的經濟復蘇,也為歐元區實施改革贏得了時間,但是這還不足以形成持續的經濟復蘇。
真正的解決辦法是政府層面的合作,對經濟增長和通脹進行結構化約束。否則,政策制定者只能不斷重復逐步失效的貨幣政策來應對危機。
持續不斷的貨幣寬松對經濟和社會都會帶來副作用,包括資產泡沫、資源過度向高杠桿產業集中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央行們似乎越來越陷入“皇帝的新衣”般的幻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