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有望近期推出的消息,引發關注。與此同時,A股市場上的國企改革板塊也非常活躍,各界對國企改革的突破寄予重望。
據《中國青年報》統計,已有上海、遼寧、湖南、天津等22省區市出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意見”。河北、陜西的改革意見已審議通過,只是尚未公布。海南、西藏、新疆、內蒙古國資委的工作人員表示,在等待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
《中國青年報》梳理22省區市公布的國企改革《意見》全文或解讀(以下簡稱“22省區市《意見》”)發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有多種實現方式,包括引入戰略投資者、推進企業改制上市、探索員工持股、吸引股權投資基金入股、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公共項目等。
推進企業改制上市是優化國有企業股權結構、實現混合所有制的重要路徑之一。在22省區市《意見》中,推動國有企業上市均占據了大幅篇幅,有些省份還提出具體的上市計劃。例如,甘肅提出,到2020年,力爭省屬企業上市公司達到15戶以上,每戶省屬大型企業集團至少擁有1家上市公司。
在吸收股權投資基金入股和社會資本方面,有的省份也做出了詳細規定。
例如,廣西提出,鼓勵支持非國有資本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融資租賃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參與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資擴股、參與國有企業項目投資。重慶則將非國有資本細化為“民間資本、外商資本以及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社保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主權基金等各類新型社會資本”。
除改制上市與非國有資本參股外,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也是近來社會熱議的改革方案。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發現,有20省區市提出了員工持股方案。
其中,黑龍江細化了員工的范圍和持股方式,允許競爭性企業關鍵崗位的經營管理者、業務骨干和核心技術人員以現金、技術、員工持股公司、信托公司、持股基金等多種方式參與本企業改制。山東則對開展員工持股的行業做出規定,鼓勵從事完全競爭性業務、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現代服務企業實施員工持股。
值得注意的是,有4省份在方案中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指標。
重慶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使“2/3左右國有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江西提出到2020年使70%左右的國企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浙江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使“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達到75%”。河南提出到2020年全省混合所有制企業比重達到80%以上。
管資產轉向管資本
在22省區市《意見》中,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也是關鍵一環。有部分省份提出,依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原則,國有企業監管體制將會從管資產為主轉向管資本為主。
優化國資監管體系的基礎,就是對國企進行分類監管。經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有20個省份提到了分類監管的內容。
根據不同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地位作用,大部分省份將國有企業分為三類。其中,北京、甘肅、湖北、江蘇等9省份采用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的分類標準。廣西、黑龍江、湖南、遼寧略有不同,除競爭類和功能類與前者相同外,他們將對應公共服務類的國企稱之為公益類。寧夏則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類、營利類、功能類三種類型。
另外,還有2省份采取了二分法。廣東將其劃分為準公共性企業和競爭性企業,四川“將國有企業原則上分為功能性、競爭性兩種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分類性質將會決定國資部門采取怎樣的監管政策。
以湖南為例,公益類國有企業,含城市供水供氣、公交管網、市政公用運營資源等重要民生領域企業,采用國有獨資或國有絕對控股公司組織形式。功能類國有企業,含政府投融資平臺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以及重要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企業,保持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競爭類國有企業,按照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要求進行放開,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對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保持國有控股。
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指出的“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大部分省份也在方案中有所反映。
這些省份均承諾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一些省份還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給出了明確的指標。其中,北京、湖南、江蘇、山東等6省份提出2020年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提高到30%,重慶和江西將30%的指標完成期限分別設定為2017年和2018年。天津提出,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
國資問題研究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中國青年報》,1999-2007年,國有企業遇到困難,幾千萬人下崗,國家沒有要求它們上繳收益。2007-2010年,國企日子好過了,開始上繳收益,國家還會予以返還。2014年,國家規定基本上繳5%。所以,相比于歷史數據,30%的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還是很高的。
提高國有資本證券化率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因此,提高國有資本集中度,有利于優化我國的國有經濟布局
《中國青年報》發現,有15個省份明確提出了國有資本的集聚程度。其中,北京、甘肅、廣西、河南等12省份均提出將80%的國有資本集中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另外,廣東提出,省屬國有資本70%以上集中到基礎性、公共性、平臺性、資源性、引領性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天津提出,到2017年年底,90%的國有資本聚集到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浙江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國有資本在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的集中度達到90%以上。
與此同時,有近一半省份為國有資本證券化率設定了目標。
天津提出,到2017年年底,經營性國有資產證券化率達到40%。北京、甘肅、黑龍江、湖北提出,到2020年國有資本證券化率達到50%以上。江西和河南提出到2020年國有資本證券化率達到60%。浙江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使“國有資產證券化率達到75%左右”。湖南提出到2020年國有資產證券化達到80%左右。重慶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使“80%以上的競爭類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實現證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