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新興市場國家和商品市場繼續下挫。上證綜指7月累計跌14.34%,單月跌幅為2009年8月以來最大。本周一該指數更是創下八年多來最大跌幅。多種大宗商品7月跌幅達到兩位數。比如美國石油期貨CLU5 7月重挫20%。布倫特原油7月跌17%,7月也是布油今年跌得最慘的一個月。
回顧本輪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危機會發現,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之間存在關聯。大宗商品市場強勢會對新興市場國家有幫助,因為它們能夠為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帶來收入,且顯示其它新興市場國家對原材料的需求強勁。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國家資產大幅上漲。隨著中國實施大規模刺激計劃,商品價格觸及頂峰,幫助全球走出衰退。但是在過去三年,大宗商品價格就一直下滑。
《金融時報》稱,這很容易解釋。1.許多投資者認為大宗商品市場上漲過度,價格過高。2.寬松貨幣政策沒能提高西方國家通脹。3.中國經濟放緩。4.美聯儲2013年“削減恐慌”( taper tantrum)。當時美聯儲暗示收緊貨幣政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遭遇沉重打擊。本周美聯儲FOMC議息決議也保留了9月加息的可能,交易員也將采取行動。5.去年油價崩潰打擊了原油出口國,比如俄羅斯。6.一些大型新興市場國家出現政治危機,比如巴西。
市場下挫是買入的好時機。比如,巴西在2002年大選引發國內資產大跌。如果當時買入巴西股票,投資者可以在接下來6年內累計獲益2000%。當前商品市場和新興市場國家也到了這個時刻了嗎?
金融時報稱,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國家已經大幅下挫,但是它們若要達到上個周期被低估最嚴重的水平,這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據MSCI,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新興市場國家從高位已經回落了47%,但是它們還需要再跌33%才能達到歷史低點。黃金價格需要從1999美元跌至250美元,工業金屬也需要類似的跌幅。
另外,在這場拋售狂潮中,價值股的表現已經比成長股低逾20%。Nick Smithie of Emerging Global Advisors稱,現在投資者不關心新興市場國家資產是否便宜,而是想得到企業和經濟能夠增長的信號。
至于美國市場,其今年以來的市場平靜比其它市場的動蕩更加奇怪。在過去7個月內,標配500指數的漲跌都沒超過3.5%。這在現代金融市場上很少見。
考慮到中國、希臘和石油市場的動蕩,美國股市這種平靜走勢可能是走高的一個跡象。但是,考慮到美國經濟、勞動力市場,以及美聯儲數周內可能加息,這種平靜的市場走勢也可能漲勢到頭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