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稱,中國央行在考慮債市復制滬港通模式,允許更多海外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市。
報道提到,一知情人士表示,央行考慮允許上海清算所與境外托管機構開展合作,在國內發行的債券,允許一部分轉托管到國外機構,有購買意向的境外投資者可直接到與上清所有合作的境外托管機構進行登記結算,擴大境外投資者購買境內債券的途徑。
“境外托管機構作為名義持有人,在上清所有一個總賬,跟滬港通比較類似。不過很多細節都需要進一步明確,比如屆時會不會也有額度的限制,與境外機構數據共享的問題。”該人士稱。
路透援引的另一位熟悉情況的權威人士指出,上清所與境外托管機構合作若最終成行,商業機構可直接通過合作托管行購入境內債券,相當于簡化投資流程。
目前中國已經迎來了債券市場全面對外開放的時代。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7月14日,央行發布《關于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市場有關事宜的通知》,進一步放開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通知還放開了投資額度,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可自主決定投資規模,利于擴大投資意愿,交易品種也進一步拓寬,境外機構不僅可以參與現券、回購,還進一步擴展至借貸、遠期、利率互換和遠期利率協議等交易。
不過,目前來看外資仍在猶豫。外資持有的中國在岸債券不足總量3%。《華爾街日報》曾報道,澳新銀行認為,“該計劃落實需要時間,在股市暴跌之后,許多機構對于中國資產仍然非常謹慎。”而且美聯儲的加息預期也增加了投資者的擔憂。
根據Fung Global數據,目前中國政府債券的換手率(衡量債券二級市場的活躍程度)在0.3至1.9之間。相比之下,美國國債的換手率為10,日本政府債券的換手率未5.9。
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政府債券對于國際債券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中國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之后。有投資者提到,無障礙進入中國債券市場將“刺激公共部門對中國在岸市場的新一波投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