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低迷,其大宗商品需求削弱。瑞銀稱,新興市場以及大宗商品供應國要做好應對準備。
瑞銀在一份報告指出,目前來看,以出口機械設備為主的美國、日本和德國出口商壓力最小,因中國對這類產品的需求穩定。盡管如此,瑞銀認為,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
瑞銀報告指出,中國樓市低迷將延續超過今年,中國對進口工業品的需求可能會持續下降。大宗商品、加工業以及發達國家的出口企業都應該為今年疲軟的中國需求做好準備,無論美國和歐洲的進口是否回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世界出口貿易越來越依賴中國的需求。
瑞銀在報告中表示,截至到2014年的過去十年中,將中國視為最大出口市場的國家的數量翻了兩番。而在同一時期,視美國為最大市場的國家數量卻減少了一半。
從出口占本國GDP比例來看,瑞銀調查的所有國家針對中國的出口占該國GDP的比例在過去十年都在上升。日本、韓國、美國、巴西、加拿大和智利的這一比例翻倍;德國和歐盟增長至原來的三倍;而澳大利亞漲到原來的四倍。
而對于包括南非、澳大利亞、印尼和巴西在內的大宗商品出口國而言,中國需求減緩將造成可以預見的負面影響。
那些依賴中國電子產品需求的再出口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臺灣、韓國、菲律賓和越南,情況略好。越南和菲律賓提高了出口到中國的電子產品和紡織品的市場份額和商品總額。中國臺灣和韓國則增加了針對最終消費者的商品供應。
瑞銀表示,自金融危機以來,加工業在中國出口方面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的需求下滑,以及中國在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在下降,這表明中國正在走向生產價值鏈的頂端。這將進一步意味著,中國對發達國家出口的需求將下降,同時與他們的競爭將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