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批地方債務置換啟航后,第二批置換的事宜也提上日程。
根據經濟觀察網的報道,第二批債務置換額度與第一批額度一樣,為1萬億,額度已經下發到各個省份。
此前,彭博亦援引不愿具名知情人士稱,中國財政部考慮第二批地方置換債券初步額度設定在5000億——1萬億元人民幣。不過最終額度還可能調整,且需要國務院批準。
截至2013年6月底,審計署審計的地方債務中2015年需要償還的債務為1.86萬億。按照上述消息,兩次置換額度已經超過2015年需要償還的債務總額。
今年3月份,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下達了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允許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債務轉換成利率較低的地方政府債券。
根據財政部的匡算,債務置換后地方政府一年可減利息負擔400億-500億元,緩解地方支出壓力,也讓地方騰出部分資金加大其他支出。
不過地方債置換的進程并不順利。本應在4月23日打響地方債發行第一槍的江蘇省宣布發債延遲,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地方債的規模大、利率低、流動性差,加之受到資金面和市場情緒的影響,難以獲得投資者青睞。
之后,政府迅速出臺了扶持地方債發行的政策。5月15日,財政部、央行、銀監會聯合發文,允許將地方債用作貸款抵押品,同時可采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第一批置換應于2015年8月31日前完成。
在政府的“保駕護航”下,江蘇成功發行522億置換地方債,江西、內蒙古、安徽等多個省份的地方債定向承銷團的組建都已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