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商正在亞洲尋找新的地方,以儲存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金屬。這種趨勢不但用以降低存儲成本,還可以幫助減少監管者對其市場頭寸的監管。
分析師們稱,那些在全球范圍內扮演中間出貨商的交易商們正越來越多地將金屬從LME注冊倉庫轉移到更為廉價、更少接受監管的儲存地。LME、上期所等需要披露庫存數據的庫存在有色金屬業內被稱為顯性庫存,其余被稱為隱性庫存。
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存儲成本。包括馬來西亞、韓國和新加坡在內的一些存儲倉庫,其倉儲費用通常低至LME注冊倉庫的1/10。
注冊倉庫定期公布金屬庫存數據。而非注冊倉庫則無需披露相關數據,因此這類庫存數據外人很難知曉。
正因如此,法國興業銀行金屬研究部門負責人Robin Bhar才表示,這類“小黑屋”倉庫的存在,令市場認為一些金屬實際的供需平衡可能比可見數據顯示出來的更緊。寶城期貨分析師駱逸弘也曾在上海有色網發文介紹,在顯性庫存之外,還有較大規模的隱性庫存,因此可見顯性庫存并沒有實際反映價格蘊含的供需基本面因素。
以銅為例,駱逸弘稱,在2011年至今的熊市中,全球銅顯性庫存與LME銅價呈現0.42的正相關性,主要原因在于在此輪熊市中,主要交易所遭遇監管要求而被迫放棄大規模現貨頭寸。因此全球銅顯性庫存自3月回落,并不意味著銅供應減少或者說需求增長,而是交易所調整庫存所致。
Robin Bhar認為:“是金屬交易商們在影響價格。”比如,“小黑屋”的庫存可能突然涌向市場,而交易商們將在第一時間為價格下跌做好準備。“我懷疑,這使得一些持有相當大倉位的人們躲開監管。”
盡管無法得知究竟是哪些交易商在這么做,但分析師們稱,最近幾個月,市場上出現了無法以實際需求變動來解釋的LME庫存流出現象。《華爾街日報》文章稱,鋅庫存曾在2月11日因倉單注銷而激增9.14萬噸,3月12日和3月23日注銷規模更大。此間,鋅產業鏈的最關鍵下游——中國鋼鐵生產行業的需求增速仍在持續放緩。此外,3月23日,鉛倉單不同尋常地注銷了9.7875萬噸。
涉足金屬、礦業的國際商業情報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鉛市場現貨分析師Farid Ahmed表示,市場參與者的反饋表明,鉛庫存多數被轉移到東南亞的非LME注冊倉庫,旨在用于交易,或者發揮其金融優勢,而非滿足中國、印度等買家的實際生產需求。“似乎有人試圖趕在競賽開始之前搶跑。”
LME在一封電郵中表示,他們之前曾警告,大規模金屬庫存流出LME注冊倉庫會導致“市場在庫存可見度、升貼水發現和金屬對沖方面出現潛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