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可能即將推出“戰略新興板”,與深交所的創業板展開競爭和對比。
“打造戰略新興產業板,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時表示,“戰略新興板聚焦的就是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重點服務于已跨越了創業階段、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尤其是這兩類企業中戰略意義明顯的企業”,《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世安5月19日在上海舉行的“上證2015中國股權投資論壇”,談到新興板定位時透露。
這是上交所相關高層首次就戰略新興板設計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也意味著戰略新興板已漸行漸近。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這一被稱之為“戰略新興產業板”的新市場將面向那些中國政府為創建創新推動型經濟所青睞的行業中的公司,這些行業包括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科技。
推出“戰略新興產業板”的計劃已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首肯,有望在今年年底前推出,“戰略新興產業板”將給深圳證交所的創業板構成直接的挑戰。創業板指數今年以來已經累計上漲了126%。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上海證交所的這一新市場無疑會給深圳的創業板構成威脅。
知情人士表示,為吸引企業在新市場上市,上海證交所正考慮放松一些規定 ,例如若申請上市企業的預估市值不低于人民幣60億元(合9.6671億美元),可能被豁免收入規模方面的要求。該人士稱,規模較小的企業將需要滿足一些收入規模方面的標準。
他還稱,與現有規定不同,新市場還將允許仍在虧損的企業上市。
劉世安提到戰略新興板上市條件時的說法與上述知情人士說法類似,他稱戰略新興板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條件:首先淡化盈利要求,主要關注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在傳統的“凈利潤+收入”的標準之外,引入以市值為核心的財務指標組合,增加“市值+收入”、“市值+收入+現金流”、“市值+權益”等多種多套財務標準,形成多元化上市標準體系,允許暫時達不到要求的新興產業企業、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有超過1200家中國企業通過紅籌模式在境外上市,市值達到2.5萬億美元,其中新興企業的市值超過1.3萬億美元,基于互聯網+企業的市值超過6千億美元,這其中不乏增長力強、增長迅速,對維護國家安全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優質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這些在境外上市的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沒能獲得國際投資者的認可,股價長期低迷,融資功能基本喪失。于是,從2010年開始,中概股便出現了密集的私有化退市,而這些企業85%屬于戰略新興板服務的范圍。
有財經市場人士就此評論稱,上交所戰略新興板若推出,其一大重要功能就是要承接海外中國股票回國上市。
《華爾街日報》援引另一位知情人士稱,戰略新興產業板將在中國正式改革IPO審批制度之后推出。目前企業上市需要獲得監管機構的批準,而在變革之后將由市場機制來決定哪家公司可以進行IPO。外界廣泛預計,中國人大將在10月份批準對《證券管理條例》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