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這令中國政府為其1.66億農民工補上養老金體系中的缺口難上加難。而該問題也是導致去年各類罷工事件數量翻番的原因之一。
中國的農民工大軍曾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如今則出現老齡化趨勢。政府數據顯示,40%以上的農民工目前已經年逾40歲,2008年時該比例為30%,但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比例還不到六分之一。
經濟增速放緩,加上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工廠紛紛關閉或者裁員。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讓企業主在農民工養老金方面做出更多貢獻。
但若無作為,則可能引發更多勞工群體事件,這是中國領導人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根據香港勞工團體中國勞工通訊,2014年中國出現的各類罷工事件從一年前的656起增至1,378起。這部分與農民工對養老保險不滿有關,而在去年之前,該問題很少引起工人罷工。
“政府和工廠有責任照顧我們,”50歲的彭小梅說。她在深圳一家縫紉制品廠已經工作了22年,仍無法滿足領取養老金的標準。
去年4月,耐克和阿迪達斯的供應商裕元工業集團旗下廣東工廠有近4萬工人罷工,要求公司足額繳納養老保險。
在養老金缺口問題上,中國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有一定責任。工廠審計方稱,出口地區官員很少要求企業為員工足額繳納養老保險,因為他們想讓企業繼續在他們的省份投資。
**投資競爭**
根據中國養老保險規定,企業為員工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比例為該員工工資的20%,個人繳納比例為8-10%。職工累計繳納養老保險15年以上,且達到法定年齡,才能領取養老金。企業職工法定退休年齡為女性50歲,男性60歲。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敬慈(Chris King Chi Chan)稱,政府盡量為企業減負,是因為地區之間吸引投資的競爭激烈。
“地方政府和外來投資者是利益共同體。此類政府官員與企業串通一氣的現象,在廣東這樣的地區尤為普遍,”他說。
律師及勞工活動人士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與第一代農民工到了退休年紀恰好碰到了一起。許多第一代農民工如今發現,雖然他們辛苦工作了幾十年,但他們的養老金卻少得可憐,而再就業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
彭小梅稱,這種制度“對第一代農民工很不公平”。彭小梅所在的企業是在13年前才開始為她繳納養老保險的。
中國有2.68億農民工,其中1.66億屬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后者的處境更加艱難。《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規定,農民工在辦理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時,統籌基金(單位繳費)部分僅能轉移12%。
一些專家已經呼吁可讓農民工養老金全額轉移。
“農民工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深圳勞維律師事務所的勞工權益律師段毅說。
制造商也是滿腹牢騷。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劉展灝(Stanley Lau)稱,隨著勞動力成本每年以25%的幅度攀升,許多廣東的港資企業已經陷入艱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