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周一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日前中國央行與市場機構溝通,擬取消銀行間市場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審批制,轉而采取注冊制,這標志著中國資產證券化銀行間和交易所兩大市場徹底告別審批制。
報導并稱,對于銀行間市場資產證券化產品備案制的最終推行,相關部門在信息披露程度上尚存在分歧,目前有關機構正在就此進行溝通。
“央行注冊制執行之后,銀監會和央行均無需‘開包’,機構只需遞交相應的資料進行登記、備案即可。”報導援引一位信托機構人士稱。
不過,報導并引述消息人士透露,銀行間市場資產證券化產品注冊制的正式執行仍需國務院批準,若獲批將于春節后推出。
中國資產證券化產品包括銀監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證監會的企業資產證券化,以及交易商協會推出的資產支持證券等幾個序列。
此前,中國證監會已給券商發文,就放開資產證券化產品審批權方面征求各方意見,并試圖推出負面管理清單。當時討論稿顯示,此后資產證券化產品審批執行負面清單,即只要支持資產不屬于負面清單之列,均可以通過備案發行,而不再需要經過繁雜的審批過程。
去年年底,路透消息稱,銀監會下發相關文件,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由審批制改為業務備案制,不再進行逐筆審批。業內人士普遍預期,信貸資產證券化在已發行近3,000億元人民幣后,有望加速擴容。
就在今年一月,多位消息人士透露,中國銀監會已發文核準了27家銀行開辦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資格,允許批復下來的銀行以備案制開展業務。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官員上周五表示,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在2014年已達近4,000億規模,今年可能還會有飛躍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