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團正悄然縮減在全球一些主要城市的零售銀行業務版圖,撤出其分行數量不夠展開競爭的市場。
2014年花旗零售銀行業務高管放棄“全球150個最大城市”中120個的目標,將目標鎖定在花旗最具有規模和潛力的100個大城市。因此,花旗退出了東京、利馬、巴拿馬城和休斯頓。在美國,花旗專注于六個城市,以前是14個。
負責花旗海外零售銀行業務分行的Jonathan Larsen在路透專訪中表示,盡管花旗近期沒有削減更多分行的具體計劃,但會繼續對這塊業務進行評估。
“我們必須確保,不長期補貼處于臨界點的業務,”Larsen表示。他并稱,該行的策略適用于減少城市數量。
收縮零售銀行業務將影響到集團獲利,至少近期如此。周四公布業績時,花旗在第四季預計提列約8億美元重組費用。
首席執行官(CEO)高沛德此前宣布,過去兩年追加了24億美元重組成本。花旗希望這些支出最終能為該行每年節省34億美元左右。
上述費用加上預計為27億美元的訴訟費用,預計會將花旗集團第四季的獲利全部抵消。這些訴訟費用主要涉及其他業務。根據湯森路透的調查,分析師平均預計花旗的每股盈余(EPS)約為10美分,低于上年同期的77美分。
策略上的轉變突顯出花旗集團面臨的挑戰:即如何在縮減達不到規模量城市網點的同時,又不降低該行全球網絡對客戶的價值。
花旗的全球零售銀行業務貢獻了核心業務營收的一半,該業務包括分支銀行和信用卡業務。但多年來花旗一直難以提高零售銀行業務的效率。
Larsen表示,在全球關張一些網點,使花旗能夠將資源投入到效率更高的地方。不過他說花旗將保留在韓國的網點,盡管在當地面臨消費者貸款監管方面的問題,而且匯豐(HSBA.L: 行情)等其他外資銀行均已經放棄這里。花旗2014年中期在韓國關閉了一些網點,并提列了重組費用,目前還有127個網點。他說花旗在韓國的整體市場份額“很小”,但在富裕個人客戶中的份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