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行業靜態認知
第一步,勾勒行業的基本業務鏈和價值鏈。
各個環節的基本特點,并且列出各個環節的代表性公司。這樣建立起對行業的最基本的系統認知,相關材料主要來自行業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券商報告、行業協會等。比如電力行業各個基本業務環節是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電力調度—電力信息化鏈條,在每個鏈條都有代表性的公司。關于行業的業務鏈條及公司分布,是一個逐步加深的過程,并最終能形成關于一個行業的產業地圖。
第二步,表征行業運行的基本特征。
(1)行業的規模。主要關注兩個維度,一個是縱向維度即未來的規模,也就是行業空間,另一個橫向維度,是與其它行業規模進行比較,這就要求我們對各個行業規模有大體認識,這是我們常識體系的一部分。行業規摸決定著企業的極限空間,行業規摸也決定行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分量。對行業規模的測算精度因情況而異,粗略的正確比虛假的精確更有意義。
(2)行業的增長速度。行業增長速度同樣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縱向維度,未來的增長速度可能是多少,這意味著行業中企業的增長動力;另一個是縱向維度,即GDP-行業—企業二倍速的關系,可以大致感知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3)行業利潤水平。確定各個行業環節的銷售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等指標,確定各個行業環節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
(4)行業的競爭強度和格局。這反映了行業內企業的生態系統和博弈空間。其中一個核心指標是行業集中度。
(5)行業的競爭要點。應該從行業的客戶需求出發挖掘行業競爭要點,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行業競爭特點是不一樣的。
(6)行業的生命周期。能否判斷三個拐點:快速增長拐點、穩定增長拐點、衰落拐點。
(7)行業中某些重要特點。比如行業常量,這個是因行業而異,而且不一定是很顯性的。比如在化工行業,乙烯的產量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可以根據乙烯的產量來推演出很多行業的數據。
第三步,畫出行業特征的靜態圖
示意圖如下,橫軸為時間,包括市場規模、增長速度、利潤率水平、行業集中度、行業拐點、不同發展階段、競爭要點等等。
這樣,可以快速建立起對行業的靜態認識,如果做的行業分析比較多,會對產業發展規律的體會更深刻,比如產業集中度演變規律,產業利潤率演變規律,產業競爭特點變化等等。
二、建立關于企業的靜態認知
第一步,按照事業結構、區域結構、股權結構、管理結構的路線對企業進行定位。
事業結構軌跡:單產業單產品—單產業多產品—單產業系列產品—多產業系列產品—非相關產業系列產品
區域結構:本地—區域—全國—跨國—全球
股權結構:個體—合伙—有限公司—股份制—公眾公司
管理結構:混沌—職能—事業部—母子公司—矩陣式
企業家政治身份:市—省—國家
對處于不同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區域結構—管理結構的企業,下一步的可能發展方向有基本判斷。
第二步,分析企業的商業模式
(1)價值模式。企業到底給哪些消費者提供和創造了什么價值,滿足了消費者什么需求,在哪些方面做的突出,從而值得人們去付費和溢價;
(2)盈利模式。這個企業是怎么賺錢的:收入從哪里來,誰給企業錢,怎么分布,可能會怎樣變化;成本從哪里來,怎么分布,可能會怎樣變化。關鍵是能否找到突破口;
(3)業務模式。要賺到這些錢,這個企業業務活動是怎么進行的,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最常見的就是供研產銷體系。但對于農業企業和服務企業,制造業思維也許就不適用了。關鍵是能否找到薄弱點;
(4)管理模式。要組織起這些業務,需要什么樣的人,以什么樣的方式組織起來。
第三步,分析企業的資源和能力
通過逆向思維分析企業到現在沒有倒閉的可能原因(必要性條件),也就是企業還能存活的可能原因。如果一個企業能活下來,肯定是有些事情做到了。
如果能找出核心競爭力(充分性條件),那么將為洞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方向奠定基礎。一個企業能做大,肯定是有很多事情做對了。
建立對行業和企業的靜態認知,對企業所處的狀態就有一個感知,包括企業發展階段,企業家可能的成長路徑和特點,企業發展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到企業后,可以和實際的觀察和交流迅速相互驗證,不斷修改和深化。
通過上述步驟,可以很快建立對行業和企業靜態認知。但靜態認知只是起點,我們進行行業分析和公司分析目的是為了判斷,靜態認知本身還不能給我們答案,但是會給我們提供判斷的基礎。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總結。
沙盤模擬講師楚曉暉轉自:胡道遠,和君集團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