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走到今天,大家開始從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到開始質疑,因為一個又一個的不同理論和風尚讓企業家們迎接不暇,甚至被電話煩得不敢應接了。實際上,西方的管理理論本身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西方的管理大師們已經開始關注著同樣的問題。首先提出深層次管理理論的是已故的管路大師德魯克,他之所以被奉為大師是因為它提出了管理績效背后的企業使命、價值觀、企業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等,他開啟了西方管理理論相深層次邁進的大門。繼德魯克之后全球知名管理大師、倡導“核心競爭力”理念的加里.哈默教授出版了<管理大未來>,書中他依據多年的企業研究和分析指出:曾經風靡全球,并為工業時代人類管理做出突出貢獻的,當今流行的聚焦于控制和效率的組織管理模式已然過時。那些期望獲得長期、持續性競爭優勢的企業更應該關注管理創新,例如谷歌、惠而浦、戈爾、全食超市等公司。
本書向人們昭示:在21世紀,一種管理變革的新風潮正在發生,而且它將席卷未來的整個商業世界。而這一新的趨勢就是要找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從老板到每個員工認真回答“我們為什么在一起,我們在一起要做什么”這樣的核心問題;要提升企業的軟實力,要在思想深處達成一致的目標和愿望,要“上下同欲者勝”;要依照自然規律、社會發展不斷管理創新模式。企業經營長期制勝的秘籍是什么?既不是卓越的運營,也非新的商業模式,正確的答案是管理創新——組織不斷擁有激活人才、配置資源和構建戰略的新方式。他同時提醒西方企業的管理者和理論研究者要關注東方根髓文化,現代企業管理的突破要想東方借智慧了。
從激活人才、配置資源和構建戰略這三個角度去看,未來的管理要求管理者更加具備軟實力,更能在企業的使命、價值觀、遠景、資源調配、無限創新、激勵引領、企業文化方面帶領團隊走向卓越,也就是說未來的企業領導人要更具備強大的思想意識能量,而這方面恰恰是綿綿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根髓之所在,毛澤東能夠在弱勢情況下打敗強大的蔣介石就是靠政治思想,靠軟實力,靠一種精神力量,那就是未來打下做國家的主人;毛澤東能夠在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實現兩彈一星,擺脫美帝的核武威脅,同樣也是用的軟實力。試想企業家如能運用毛澤東思想讓員工視死如歸為企業工作,還有什么不能解決的。當然時代不同了,沒有企業的員工會為老板去死,能高高興興,盡職敬業就可以了。
縱觀人類兩大思想哲學體系,東方哲學專注于本源核心問題,東方的古圣賢用右腦感知記錄了自然規律,并在相當長的社會實踐后形成了經典流傳于世: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論語、孫子兵法等。易經和道德經是人類最具有創新性的書籍,因為他們描述的就是宇宙萬物的無限循環模式。可惜的是中華文化在傳承丟失了其核心創新性,而沒有能夠在分支系統上深入,形成分層次的科學體系來指導現代人類,使得易經、道德經這樣的宏著懸于模糊,甚至是被曲解用于神秘和臆造,走向偏頗。西方的哲學當然也關注本源問題,但沒有提出一個完整的體系,但更加關注于邏輯和思維、歸納和推理,在局部和枝節上更好地總結了自然規律,并積極地應用到現代人類生存,特別是近五百年,為人類的現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宇宙萬象如一顆參天的大樹,西方的哲學更多的描述了樹根、樹干、樹枝、樹葉,而東方的哲學更多地描述的是大樹成長的養分:充分的陽光、水分和養分。因此中西的管理也如此,當西方的管理遇到瓶頸的時刻,正是要向東方深層、根源邁進的時刻,實際上西方的大師們所做的也正是如此,突破已經開始。
未來的管理是更多的研討東方的人類根髓哲學,結合西方的管理技術,形成完美的組合。東方講的是管理之道,西方講的是術,以道御術才能開辟未來管理的新路。海爾的張瑞敏就是一個典型,他說自己有三個老師,一是老子教他胸懷、視野、戰略方向;二是孔子教他做人的道理,建班子,搭團隊;三是孫子,教他在商戰中如何取勝。
中國的老板們該回頭撿起祖宗留下的寶貝,并應用于自己的企業當中。不一定完成張瑞敏那么大的事業,掌控個中、小企業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然我們現在評價張瑞敏還為時過早,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不但要締造一個企業,更大的挑戰是他能否建立一個體系使得這個企業及葉常青,后繼有人,甚至在他死后依然不斷走向卓越,如GE和松下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現代企業也才三十幾年,離百年基業還早。因此還不敢稱有偉大的企業家,就連李嘉誠也還沒做到,讓我們拭目以待中國的偉大企業家出現吧。
當今的企業管理,是該中國的老板們有所作為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