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車在吉國為何被堵?
孫毅
(中國中央企業國際化培訓師)
2014年6月10日,吉爾吉斯斯坦反對派為抗議在吉國投資運營的中資煤礦企業,對來自中國的200輛貨車采取封路措施。
抗議者針對的是在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州的一家中資煤礦,主要原因包括:
其一,中企煤礦只重生產,在當地90%煤炭需求來自這家中資煤礦的情況下,缺乏與當地政民溝通,被質疑不斷推升當地煤價;
其二,中企對當地就業、生態環境和國家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其三,當地政客為選舉需要,鼓動民眾封路為遏制中資企業,以拉攏反對中資的選民。
封路對中資企業的正常經營產生損害,也影響了當地民眾的生活。中吉兩國政府機構直接介入解決問題。
中國方面,經過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州總領館的努力,被堵的中國貨車在被封路近一月之后終于通過。
吉國方面,官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迅速通過了相關立法。2014年6月22日,吉國議會立法、法制和打擊犯罪委員會通過一項法案,規定對封堵戰略公路的行為將予以嚴懲,最高刑可達入獄10年。
但是,如果在吉國經營的中資企業,認為依靠該項立法今后就不會發生此類事件,那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該法并未界定戰略公路的定義;
其次,法案明確封路超過24小時屬違法,那么,面對封路者封23小時歇1小時,如何處置?
再次,超過100人規模的抗議,吉國往往通過政府與民眾雙方談判解決問題,而非強制執行。因此,妥協的代價可能就需要中資企業受損。
吉國民眾堵路事件,為中資企業海外經營提供了教材,我認為以下幾方面需要海外發展的中資企業借鑒。
1本土化。中國企業海外發展需要本土化的意義在于,除關鍵人才以外,盡可能雇傭原有企業員工,或主要聘用當地員工,這樣才能滿足創造就業率的當地要求從而控制經營風險。利比亞經營的中資企業,雇傭的中國員工多達3萬,在利比亞戰爭前,就已經存在不滿中資企業不用當地人的風險因素。
2為當地增加福祉。吉國的這家中資煤礦在占據當地90%煤炭市場份額的情況下,未與當地政商和民眾充分溝通就擅自不斷漲價,必然導致當地民眾不滿。因此,如何為當地帶來福祉是中資企業需要努力的。
3遵守環保法律。在境外經營的中資企業,要嚴格遵循所在國法律。有在境外的中資企業常常帶有境內經營時,漠視環保法律的惡習,這在海外發展之路上是行不通的。如今年3月31日,中國鋁業所屬位于秘魯的世界特大型銅礦,被秘魯的環保組織OEFA下達暫停命令,因發現了今年3月16-20日該礦排入當地湖泊的廢棄物中含有污染物。
4兌現承諾。海外招投標委員會和并購委員會,往往都要求投標書和商務計劃要有清晰的承諾,如反腐敗條款、留用高管團隊、雇傭弱勢群體以及不將總部遷回中國等承諾。
5關于知識產權。2014年7月9日,中國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田錦塵表示,中國企業因為誠信缺失,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了6000億。這也印證了美國媒體公布的一份統計,有55%的美國商人對中國企業的擔心因素,排在首位的就是知識產權。
字數:1215
時間: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