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總是讓人有意外的發現。
“中國英利”這四個中文漢字出現在世界杯賽場的電子廣告屏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屆世界杯這家來自中國河北的光伏企業的出現就讓人眼前一亮,但是四年前畢竟還算是光伏產業最后輝煌的余暉,而如今經過生死存亡洗禮,中國英利居然還來贊助世界杯,并且把“光伏入戶”四個漢字呈現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多少有點讓人驚奇。英利畢竟是一家PTOP企業,光伏產品有如此大的品牌推廣需求嗎?默克爾能看懂中文嗎?
中國英利的廣告打給誰看的?
中國
經濟是政策
經濟,投資者常自詡“地命海心”,也就是說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但是這就是現實,誰也不能和現實過不去,中國英利的廣告當然有相當部分是打給懂中文管產業的中國領導人看的。
說到領導人,最近海內外媒體對于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報道引人注目,媒體的焦點聚焦于習近平的組長身份上,對于李克強的副組長和張高麗的成員身份也有描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立于1980年,取代了當時的國務院財政
經濟委員會,之后歷任總書記均兼任過小組組長,這次由習近平總書記兼任,其實并不是什么創新,更多的體現的是中共的一元化領導,用官方的語言講就是黨統領一切,政府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新華社就發表過長篇綜述《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報道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凡事皆有因果,媒體對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的意外,和李克強主管
經濟表現出來的專業能力有相當的關系。巴克萊銀行甚至在去年初提煉出所謂“李克強
經濟學”的概念,這是一個極具
市場號召力的概念。而一定程度上引發的改革和刺激的沖突又正是媒體熱衷夸張傳播的,其實從邏輯上分析,巴克萊強加于李克強的
經濟學就是“中國崩潰論”的翻版,所以這不可能是一種正確的概括。水皮雜談于2013年7月4日發表《巴克萊,請你別添亂!》,專門就此批駁了外國投行的錯誤。7月15日又發表《李克強講話的政策信號》再次以李克強的表態批駁了巴克萊的荒謬。不得不指出的是,2014年6月10日,也就是在一年之后的不久前,新華社連發三篇評論,回應了當初外界對李克強
經濟學的錯誤理解,評論之一是“微刺激”不等于“緩改革”,評論之二是“微刺激”凸顯“妙調控”,評論之三是“微刺激”助益“穩增長”,力圖證明“微刺激”并不意味著中國
經濟改革的步伐將放緩,“微刺激”也不會上升為“強刺激”,中國更不會重回靠刺激政策拉動
經濟的老路。早在李克強
經濟學剛剛提出時,不少專家就認為以“不刺激、去杠桿、調結構”來總結李克強的所謂
經濟學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矛盾的,充其量是政策的階段性取向,并找不到理論上的依據,日本人提出的安倍
經濟學主要從貨幣供應入手尚有討論余地,但時至今日已經無人再提,中國人沒有以領導人片言只語命名
經濟學的傳統,如果一定要給新一代領導人的
經濟政策以領導人命名,那么更合適的恐怕也是習近平
經濟學,從理論上講,至少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對凱恩斯主義的否定之否定;二是新供給
經濟學;三是改良的貨幣主義。中國
經濟是目前全球獨一無二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中國
經濟體又正在成長為全球第一大
經濟體,中國政府的話語權不僅體現在現代國家治理上,更體現在全球
經濟的治理上,形成中國特色的
經濟理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期
經濟學理論的特征,但是這一切只是轉述中國領導人的政策講話是不夠的,同樣需要時間的檢驗,更需要宏大敘事的格局來日方長,中國本土
經濟學家們無疑在書寫這部現代中國發展
經濟學理論巨著上可以大有所為。如果客觀評價的話,我們可以發現當代西方主流
經濟學理論沒有一家可以照搬到中國,也沒有哪位
經濟學家能把中國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的,這恐怕就是中國特色吧。
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