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未來的移動終端
互聯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的下一步就是物聯網時代,汽車以后叫不叫汽車不重要,它就是個移動終端,現在看準了汽車是未來的移動終端。從這個角度講,無人駕駛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現在用導航非常智能,港珠澳大橋上已經開始做無人駕駛秀,有汽車、汽艇都可以做。無人駕駛是一個物聯網的構成系統,如果那一天到來對整個汽車工業的沖擊是顛覆性的,至少表現在規模產能上,恐怕現在的產量砍掉一半都不止,因為用不了那么多車,一方面大家的出行觀念變化了,另一方面效率提高了,安全提高了。保險公司是最敏感的,他知道未來車險品種都有可能被干掉,這就是技術對社會形態的顛覆。
吉利的市值今年有2200億,戴姆勒按現在最好的價格來算,市值也就是5000億人民幣,從市值上講也說不上“蛇吞象”。投資者對于公司估值的判斷是此消彼漲的,吉利就是有增長性,我們從8年股價的過程看,保持著長期的通道,最近一年大幅度上漲,戴姆勒的股價相對平穩,它缺乏想象力,盡管在新能源車技術上可能號召力會強一點,但是它對未來整個互聯網社會的認識,未必有中國企業的高屋建瓴。
我們兩方面優勢可以結合起來,這是社會環境有巨大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你處在相對業態穩定、生活穩定的歐洲,無法想象未來社會會變成什么樣,歐洲為什么沒有創新?這跟安逸和穩定關系太大了,美國社會有創新,對于中國來說,中國人更有改變生活的迫切需求,我國是兩重因素加在一起的。
奔馳對于中國企業來講更多是一個夢想,更多是傳統汽車制造業皇冠上的珍珠,未來是不是誰也不知道,至少在電動車方面特斯拉現在跑在前面,在無人駕駛方面誰也不知道后面是不是有個“特斯拉+”跑出來,社會充滿變化,未來也許中國的新概念車又跑到特斯拉前面了,這種可能性完全存在。
整合是未來汽車行業發展趨勢
李書福收購戴姆勒的時候有一個觀點,未來汽車會整合成兩三個大的集團。我認為從汽車工業發展的形態看,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整合也是非常厲害的。中國對移動終端的認識相對超前,在技術方面我們趕不上美國,但是在應用領域,特別是未來的認識方面,從老百姓、社會的角度已經超過了歐美,而且不止一兩年。
我剛認識李書福時他還沒有做汽車,而是剛剛開始做摩托車,聰明人做什么都可以,他也未必懂技術,因為臺州是摩托車的零部件集群,他起了一個整合的作用。后來他做車是一個夢想,20年前做一個車,中國汽車業要出幾大幾小的規劃,一百億投資以下的規模根本別去想做車的問題。但是李書福當時才多少資本?但是他一樣要做車,而且后來還做成了,那么資金從哪來?其實就是做整合,就是對零部件的廠家做了一個很好的資本整合和產能整合,吉利當時就是這么橫空出世的。
到后來他收購沃爾沃也是整合國內的資源,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資源、金融資源,最根本的還是資金,所以李書福的特征,作為汽車人的特征,他從來就是跨界的,有很多汽車行業的人是一輩子在汽車,李書福本來就不是。這次收購戴姆勒是整合境外的資源更多一點,不管是資金還是人脈,開始跨界做整合,我覺得也符合中國企業現在不斷壯大的特征,不同的階段整合的資源自然不一樣。
吉利入股戴姆勒這種大規模的動作,一開始一定會遇到巨大的阻力,因為此一時彼一時,八年前收購沃爾沃,可能人家問的是你資金夠不夠,現在大家可能對中國人有沒有錢不會有置疑了,置疑的是你想干什么,這個也需要我們做好解釋??赡芾顣W约赫f了不算,所幸,我覺得這次動用的資金更多是投行替他組織的資金,這也是一種聚合作用。
站在全球汽車產業制高點看中國車企長期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從早年間的求人家帶著玩,到后來跟著人家跑,到現在找機會要超越,過程的確非常艱難,也見證了中國不斷強大的過程,現在又碰到整個社會面臨衣食住行巨大變化,就看你的洞察力、戰略、策略能不能站在制高點,這個制高點不是行業、國內市場的制高點,它是要站在全球汽車產業制高點的高度,來看待以后吉利和其他中國汽車廠家的長期發展。
從這個角度講,李書福真的是不錯,真的是給我們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的從業人員、消費者做了一個很好的指引,他的夢想可能未必那么順利,但是他至少提醒我們有另外一種發展的思路,這種發展思路可能是跳躍的,可能是通過整合來適應新的時代。
在這個時期,不光是媒體要以樂觀其成的態度來看待和促成這個事情,中國政府也應該做相應的努力來消除外界對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并購、投資、參股的抵觸,幫助中國企業更多的融入國際活動。無論是從市場容量來講,還是從我們對未來行業的洞察力來講,中國汽車工業一定是未來全球汽車工業的領頭羊。就像中國的高鐵,現在就是一無反顧的充當科技領頭羊的作用一模一樣,我們就說技術的試錯和技術的成熟,全世界找不出一個比中國更大的市場,能夠讓它來做實驗,高鐵就是這個,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商業市場應用,量產一定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容錯空間的,你放歐洲不可能,日本也不可能,一條新干線反而成了它的歷史包袱了,美國的城際鐵路比中國的綠皮車還慢,不肯拆。只有中國有巨大的運輸市場,高鐵就是從模仿開始到聯合研制,到最后自己脫穎而出的,我們有太多的技術可以自己掌握了。
高鐵是這樣,未來汽車也一定是這樣,所以我們這些東西得到外界指導,不僅僅是憑著資本的蠻力對人家說三道四,中國這些企業真的是具備引領未來行業先鋒作用的,現在這些老牌的技術實力強的國際公司,完全可以發揮他們現有的作用,給中國這些企業以技術上、人力上的合作,加強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