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華夏時報》主辦、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有限公司特別協辦,《華夏理財》雜志社、藍莓會共同協辦的“2016中國經濟媒體領袖春季峰會”在福建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本次峰會的主題是“傳媒業的供給側改革”。
中國經濟媒體領袖峰會始自2012年,年度包含春季與秋季兩次峰會,分別側重于探討傳媒業自身的發展,及邀請傳媒界意見領袖和資深經濟學家為行業或地域經濟發展建言獻策。通過4年的努力,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媒體界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峰會之一。
2016年是“供給側改革”全面深入開展的一年,各行各業都在尋找自己的供給側改革之路。在傳播方式迅速改變,從業人員大面積流失的傳媒業,同樣對結構調整有著迫切的需求。傳媒業的供給側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以下內容是《華夏時報》總編輯水皮在會上發表的觀點
這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作為媒體人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遷。從參會的代表就可以看出來,最近幾年傳統媒體的朋友邀請得越來越少,因為新媒體的力量越來越大,而且新媒體本身也不斷地在分化,新的形勢不斷地涌現,我們就必須跟上這個步伐。
我現在一邊手寫雜談,一邊開始做視頻,從周播變成了現在的日播,大家說我也算是“網紅”。我把李大霄也請來了,李大霄也有兩個身份,一是股市評論員,另外一個也是做直播,他對于直播的熱情比很多在座的總編輯還要高,招商局很多領導也已經開始體驗到這個熱情了。那么,未來整個行業的路在哪里?
我們希望做一個探索,看看傳統的財經媒體能不能找到一條相對比較穩妥的轉型之路,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和外界打交道,手機成為我們身體的延伸。新一代習慣于通過手機和外界交流獲取信息,過去說有圖有真相,現在希望有活的圖——視頻。如果有重大事件,大家希望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直播,那種傳播對傳播業來說很好,當重大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不用中央電視臺,通過手機視頻已經第一時間看到了現場,這是行業的變革。
未來我們的媒體行不行,其實要打一個問號,因為最少需要幾方面的資源結合,一個是互聯網金融的資源,還有就是已有的社交媒體,比如說脈脈網和陌陌,如果這些都跟我們的自媒體結合,可能會創造出比較新的商業業態,完成效果上的轉換。
做媒體最矛盾最尷尬的就是一方面要保持客觀公正,保持權威公信力,另外一方面又要完成自我的生存發展,這兩方面的要求自始至終很難統一,我們這個行業就是在矛盾中不斷前行成長。
希望參會的嘉賓能給我們帶來一些腦力激蕩,給供給側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供給側改革是什么?其實就是供不應求的產品和內容。中國拿得出來的就是高鐵,高鐵就是典型的供給側改革產品;招商局拿得出手的商品就是雙魚島;對于我們做媒體的人來講,可能現在面臨的就是能不能拿出比較漂亮的視頻,因為視頻是新一代讀者獲取新聞的方式,所謂的供給側既抽象又具體,就看我們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