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典型的宿命論觀點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而中醫和風水則是一對挑戰這一觀點的難兄難弟。中醫對“生死有命”說不,風水除了對“生死有命”發出抗爭之外,更對“富貴在天”發出“奪神功,改天命”的檄文。
中醫師以“救死扶傷”為己任,這樣的醫生在中國歷來大有人在,象扁鵲、華陀、張仲景等等,不勝枚舉。而風水師則以“救貧”“解厄”為自己的職業操守,這樣的風水師也不在少數。像江西派風水宗師楊筠松專門幫助窮人脫貧解困,被世人尊稱為“救貧先生”。《湖廣通志》記載的卜夢龍“善地理,人家遷移墳墓,必請之,不受謝。”看,就風水義務工一個。又像《金溪縣志》記載的“開溪術士”“楊院使者”,他明知金溪的地形是鳳凰形,如果開發就會傷人,但他以天下為己任,懷“茍為溪奠萬世之基,吾何惜焉”之壯志,帶“其徒十人于經始日,分遣往南北,具不獲免”。為開發金溪不惜赴湯蹈火,何其慷慨而壯烈。
中醫和風水實際上是古代中國人“奪神功,改天命”的工具,而醫師和風水師則是“奪神功,改天命”的戰士,當然這些勇士在古代是相當受人尊敬的。古代有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的九流之說。醫師和風水師擺在第二第三位,比畫家音樂家地位都要高。
那么,他們是怎么“奪神功,改天命”的呢?
原來中國人認為“氣”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朱熹認為“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天地間無非氣,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常相接。無間斷,人自不見。”“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文集》卷一),理是道,是抽象規則、規律;氣是器,是具體的物質、功能。也有人認為氣是某種構成生命、產生活力、體現為精神的抽象物,無形而無所不在。
氣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自然界萬物的生、長、化、收、藏,寒暑的更替,都是氣運動變化的結果。氣的運行周期有很多種,有12時辰說、廿四節氣說、四季說、8年說、9年說、10年說、12年說、20年說、60年說、64年說、180年說、540年說等等。
既然世界是“氣”構成的,那么中醫和風水就從調理“氣”入手,來改變命運。中醫調理的是人體之“氣”,風水調理的是天地之“氣”。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體臟腑、諸竅、精、氣、血等都是由氣聚而成的有形之質,而元氣、宗氣、衛氣等無形之氣,則具有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等作用。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精、氣、血、津液和神構成,氣含先天之氣(腎)和后天之氣(脾),水谷精微和肺吸進的空氣合為宗氣。氣為陽,有溫熙、推動、固攝作用,氣能生血,氣能化津,氣與血相須為用,濡養著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人生命的動力和源泉。山東大學教授劉大鈞認為中醫的“中”并不是指中國,它出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是指對身體“通閉解結,反之于平”,使陰陽協調平衡而致中和,這種看法也許更接近“中”的本質。人體氣有正有邪,正氣要固,要培,要疏,要導;邪氣要祛,要除,要散,要發。氣也會隨經絡運轉,人們可以在針灸活動中,感受到人體中“氣”的存在,針灸有反應時就叫得氣。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來觀察感受氣的,從而進行辨癥施治,通過中藥、針灸、推拿按摩,通過氣功等方式來調動氣,運行氣,從而使身體陰陽平衡,達到健身延年的目的。
風水所調理的是天地的“氣”,以前有人說氣是原子,現在有人說是量子,但我更愿意把它想象為一種場。《葬書》說:“氣乘風而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氣”有生氣有煞氣,一般來說在平緩的山脈、和緩的流水、平靜的空氣中有規則、平穩地運行的氣就是生氣;而隨陡峭的山坡、奔騰的流水、猛烈的颶風中急劇地、不規則地沖擊而來的氣則為煞氣。生氣能給一個地方和這地方的人帶來活力,從而使人走上幸運;煞氣所到之處使人產生錯亂而出現衰敗,甚至產生災難。風水的功能就是要回避煞氣而趨迎生氣。
有些植物和動物能感受到氣的運行和存在,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福建一些地方處暑前種的黃豆會掉葉子,而節后種就不會落葉。這是因為早種的種子在土地里接受處暑之氣,而后種的節氣已過,沒有在地里接受處暑之氣的沐浴,就沒有自然落葉的能力。公雞是一種對“氣”運行比較敏感的動物,當它感受到氣后便會鳴叫。在一個村落里公雞打鳴的先后順序,總是和該村龍脈行氣的步調相一致。自然災害發生前,如地震、山洪爆發前,煞氣總會先行到來,許多動物就能感受到它的來臨,而有一些異常表現,這常常見諸報刊的災害異常反應的報道。沿海的船民們如果發現老鼠成群地從船上逃走,根據經驗漁民們知道這只船要出事了。這大概是老鼠在船上感受到了煞氣已經來臨的緣故吧。聚氣的地方會有一些特殊的表現,比如比較暖和,霜雪堆積不住,特別容易融化。不同的氣有不同的顏色,據史書記載古代有高人能觀氣,他們于夏秋之交,雨霽之后,丑寅之時去觀氣,從而預先判斷一個地方治亂,且早為之備。
風水通過陰陽宅的操作來實現對氣的運用,陰宅因為法規要求火葬和現實公墓限制已無多大的運作空間(陰宅風水也比較難為現代人所接受),現代風水主要是在陽宅上施展其技能。他們通過地理“裁成”,從對大區域的規劃到每座房屋的坐向排列,一直到住戶室內的擺設布局的操作,來“趨生避死”和“迎生接旺”,從而“奪神功,改天命”。
挑戰必然遭到回擊,由于中醫“藥之已病,其驗又見,故君子信之;宅之吉兇,其驗賒遠,故君子疑之。”(《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嵇康)由于反應的時間不同,人們對中醫和風水的看法也不同。中醫反應周期短,所以相信中醫的要比風水多,因而風水所遭受的攻擊遠比中醫要多而強。但歷史上反對風水的基本上是宿命論者,而他們的武器也就是“天命”,從王充、司馬光到張居正無不如此。這場爭論雖然在中國“君子和而不同”的思維中并存不勃,但宿命論者們無所作為的思想并不值得稱道,風水與宿命論相比自有其積極性,畢竟給人以改“天命”的希望。
嵇康說“不謂吉宅能獨成福,但謂君子既有賢才,又卜其居,復順積德,乃享其吉。”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有點“賢才”,同時也“卜其居”,講究一點風水,而且要“積德”,才能“享其吉”,嵇康的這個觀點也許更能為我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