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建筑和選址中應祥細而綜合考慮到各種因素而后定,科學的選擇和改良利于人類存發展的居住環境。我們在堪輿時,應該注意許多問題。個人如何考慮建筑環境選址?這首先從人自然環境的關系說起。人具有自然的屬性,自然創造了人,環境改造了人,人類的歷史從這個角度去說,就是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環境影響人,人也影響環境的道理。人的發生和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而微妙的關系。人類為生存繁衍下去,就要不斷地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要與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交換,如人體中各種元素組成及其對含量與環境的化學組成就含有一定的關系。科學家近年精確測定出人體各種器官和組織中有九十多種元素,在人體內的平均含量同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相似,這些元素在人體血液和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的豐度曲線機乎吻合。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漫長的歲月中,通過人體的新陳代謝,與環境進行物質交貨換,經過長期進行的結果。這標志著人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達到了動態平衡,也表明了人與自然共生共存關系。
古代中國人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為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就是這種認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中國自然哲學最突出的特點,這里“天”是無所不包的自然,是客體;“人”是與天地間的人,是主體。天人合一就是主金融人客體,堅持兩者的根本統一,泯除一切顯著差別,從而達到個人與宇宙不二的壯態。它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是認識到事物相互聯系的統一,使自己與終極的實在歸于統一?!独献印氛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敝袊糯匀徽軐W注意研究的就是整體的協調和協作,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地不可分,“人不能離開自然”這是我國古代人民所尊崇的根本原則之一,行為做事都盡力遵守自然的法則或規律,認為當人類遵守自然法則時,社會得享受和平與安寧,而當人類違背自然法則時,就會遭到自然報應,天災人禍接踵而來。在對待自然問題上,中國人十分推崇老子“無為”的柔和思想,“無為”并不是什么生事也不做而保持沉靜,而是讓每一樣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順應自然規律,利用自然的規律,從而借自然之力,“制天命而用之”,最終達到“無為無不為”的爭取人類自由的目的。這便是我們中國古代人對于自然的特殊態度。
對人類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居住的生活環境,居住環境的好壞,對人類的體質和智力發展均有重大影響。風水學顯然非常注重這一點,例如《陽宅十書》說:“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惡也,地之美者,則神靈安,子孫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葉茂?!ぁぁぁぁ裰痪?,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孫亦有死類絕滅之憂?!睔夂虻摹ず脡模恋拿缾旱拇_對人類各方面影響甚巨,如在缺乏某種人體所需元素的地方,就往往流行地方性疾病。根流行病資料表明,地方性甲狀腺腫與病區缺碘有關,克山病與病區缺硒有關,氟班牙病是由干飲用含氟量過高的水引起的;又如某些微物,寄生蟲在某些特殊的環境條件下易于繁殖和傳播疾病,現代高級手段都不能查出叫不出,未發現新的細茵。故在某些地區可以流行某些疾病,如流行出血熱則大多分布于湖泊,河灣,沼澤和易受淹澇的豐墾區,血吸蟲病則流行于江南的濕熱地區;而居住在陡崖和低洼之處,則會有滑坡巖崩和洪澇之害威脅。反之,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則會促進人的發育以及改善生話生產條件,“子孫產生”自合情理之中。
良好的居住環境不僅有利于人類的身體健康,而并為人們的大腦智力發育提供了條件?,F代科學表明,良好的環境可使腦效率提高15%-35%。隨著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在人類得其極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環境人為污染問題,使人類居住環境質量下降。對森林祿地開發過度導致了水土流失;對土地的不斷蠶食濫用以及人口的失控,使不少發展中國家面臨饑荒;大量的工廠夜以進繼日地向河流與空氣中排放大量的化學性污染物,城市“公害”日益加劇等等對人類素質的不良影響正在深化。所以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問題,不得不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以借鑒和發展科學的環境工程學,同時也要糾正人與自然關系的非正確觀念,重提風水學,環境生態問題就是原因之一。
目前,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大致有這樣三種觀點:<1>環境虛無論:也是一種人類中心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能力必將達到無所不及的程度。人最終一定能擺脫自然界束縛,用技術圈,智慧圈代替生物圈,將建筑視作可以獨立于環境之外的為人控制的一個場所,人類會靠自身的力量,在各種環境下,使自己得以生存。
這種征服大自然,視環境虛無的思想是相當危險的,太上感篇說: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意思說,一切大小蟲類都不能加以傷害,那么其它比較重且大的,就可以知道了?,F代人任意傷害物命,實在不知道一切會動而含有靈性的生物,也都具有佛性。正在成長的不可以折損,儒家的訓誡非常明白,怎可說昆蟲只是
微小生物,草木沒有知覺,就任意地傷害它們。《圓覺經》序文說:“凡是有血氣的,必定會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定是同一體性?!薄独銍澜洝氛f:“如來經常說一切諸法所生成的型態,都是由心所變現的。一切的因果關系,世界的微塵現象,都是由心所造成的;甚至草葉的微細結構,追究根源,也都有體性?!碧洗故靖嬲]的用意,是在開示人們對于一切有情識,無情識的生命,都要養成一片慈悲之心,使心中充滿生機。
【故事一】有一次說法時,有一只蛤蟆很歡喜地跳出池子,至誠傾聽,偶然被聽法的人斫柱的拐杖刺死了,死后生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王:后來又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聆聽微妙義理,因為開悟之故,證得須陀洹果。蛤蟆是很微小的動物,后來也能證得很高的果位,由此可知,昆蟲之類的小動物能夠傷害嗎?我們應該時刻記住這樣一個最簡單的事實----人也是一種動物,其生自大自然。滋補成長于大自然,人類每一行為無不受自然的無所不在的規律所左右,自然環境將永遠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自然順從論,是一種倒退論,認為今天人類活動給自然界造成的影響,已經超出了自然界自我調節功能所能同化的限度,生物圈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的參數開始變得不利于人類的生存,主張“退向自然”,“返補歸真”。然而人類的進化,社會的進步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一切順從自然的現極觀點也是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不過,這種重視自然價值和生態學的思想已提醒和迫使人們重新廣泛地檢驗人類的行為,是否符合自然的法則和人與自返共生的法則。
自然與人等價值論:是一種伙伴論,認為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要拋棄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主張承認人類以外的它物自然體的價值和權力,和人類相比同等重要,該觀點有不少可取之處,但太絕對化了,人畢竟還是主體,人類應努力尋求使自身的價值和自然的價值相一致的道路。
國家之治亂,民族之興衰,關鍵在于人心邪正清濁。人心若能常保清正,雖未施行法治,也不至于亂:假使人心邪濁,縱然施以重典刑罰,恐亦難收治功!欲使人心清正,則須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國民的品行,是國家興衰的征兆。是故,《論語》中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br /> 我中華民族過去的教育,率皆秉承“志于道,據于徳,依于仁,游于仁”的教育原則,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以名人倫,敦善行為基本修養;一般人只要“肯接受”任何經典,古訓的教化,即能如曾子斫喟“吾日三省吾身”般地自我敦品勵行,變化氣質,達者使能兼善天下,窮者亦可自守其身。這正是中華民族萬古常新,歷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因此,古來即有“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之徍言傳伍。
我們認為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的環境,自然的法則從來沒有為了人的利益而順從人的意志而失效或暫停,它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的天性和非人的天性是從來沒有被征服過,如生物的晝夜節律就是不能改變的。當然,人不僅是生物等等人,而且還是文化的人,他并不像微生物,植物和一般動物那樣僅靠改變自己的生理性狀消極地適應環境,還主要靠改善體外生態環境以保其生存,促其發展。問題是在于人類改善環境的活動中是否適度,正確的觀點是既不能拋棄自然,也不能屈服于自然,在人與自然這個復雜的矛盾中,去把一種動態的平衡,不去把世界分為人和自然兩個部分,而是融為一體,人對自然的態度不是巧取豪奪,盡可能地利用自然規律和皆自然,使人類的生理和心理,使人類社會得以正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