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與現任董事局主席陳曉之間的“大戰”,恐怕是2010年度國內最吸引眼球的事件之一,過程如何跌宕起伏,在此就不贅述了,分析其原因,之所以熱鬧非凡,大概可歸為以下幾點:首先,國美電器知名度高,與老百姓生活關系密切,適合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其次,大股東與管理層爭權奪利,是媒體最愛追逐的題材,爭相報道,高潮迭起;再者,“先帝”黃光裕身陷囹圄,“托孤重臣”陳曉反戈一擊,更是有別于傳統老故事的新時代篇章。
相對與陳黃之爭的是非曲直,筆者不想談“沒營養”的觀點,僅嘗試從企業文化的角度進行一點分析。以下為國美的企業文化體系:
國美使命:成就品質生活
國美愿景:在2015年前成為備受尊重的世界家電零售行業第一
核心價值:企業利益高于一切,敬業感恩、誠信正直、知行合一、立規興業、追求卓越
經營之道:創新、開放、合作、競爭
人才理念:品德為先、文化認同、選賢用能、公平競爭、業績導向、獎懲分明、團結協作、共同成長
國美精神:待客如友、快樂服務、言行必果、敢于負責、創新務實、精益求精
國美象征:鷹
中小股東給他們上了一堂企業文化課
2010年5月11日,陳曉曾發動并在國美股東大會通過了一項授權董事會增發20%股份的決議,當時并未引起太大關注。由于黃光裕實際控制國美33.98%股權,剛剛超過33.3%而擁有股東會重大事項決議否決權,貝恩資本債轉股和其他外資股加起來約占三分之一,中小股東們加起來占三分之一,國美的股權結構,呈三分天下之勢,但黃光裕仍是最大股東。但如果陳曉利用董事會權力再增發20%的新股給支持現任管理層的投資人,國美總股本將擴大到200億股,而黃光裕控制的股份會被稀釋至25.58%,現在的管理層將獲得29.18%股份的支持,超過黃光裕控制的股份,以貝恩資本為首的外資聯合體將成為國美的大股東。當然,9月28日股東特別大會的結果,最后黃光裕方面的五項動議中的四項未被通過,但“即時撤銷本公司于二零一零年五月十一日召開的股東周年大會上通過的配發、發行及買賣本公司股份之一般授權”一項卻獲得了通過,導致陳曉早期的布局圖謀破產。在黃光裕與貝恩資本等外資對峙時,最能左右結果的是中小股東們,此項動議被通過直接剝奪了董事會增發權力,無疑昭示著,中小股東一方面認為踢陳曉出局,支持身在獄中的黃光裕不符合國美當前利益,但另一方面也對以陳曉為首的董事會予以了更多監督和限制。
事實上,撤銷董事會增發權問題上,就已經明顯體現了國美企業文化中核心價值的闡述——“企業利益高于一切”。黃光裕時代的國美是以擴張和占領市場為戰略,黃氏而意圖罷免陳曉的舉措,不利于國美管理團隊的穩定,對國美品牌形象更是一種無形傷害,無視了國美企業利益。而陳曉掌舵后推行的單店高盈利戰略,其戰略并不需要通過增發獲得更多資本來實現戰略,增發不過是陳氏用來攤薄大股東股份的手段,無疑也是不符合國美企業利益的行為。中小股東們給目光短淺且飽含私欲的企業創始人與企業董事局主席上了一堂生動的國美企業文化教育課,筆者真不知是該覺得可喜還是可悲。
企業文化流于口號只會起反效
“共同成長”是國美企業文化中很好的提法,畢竟,有付出就該有收獲,共享才可能實現共成長,否則單純企業效益增長,個人利益得不到合理滿足,何來“共同”?從黃光裕的遭遇,筆者不禁想到創維的黃宏生。有意思的是,“兩黃”都從事家電行業,一個是制造商,一個是零售商,且皆因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經濟類犯罪行為遭牢獄之災。但不同的是,黃宏生由于較早在創維內部推行了以股權激勵為紐帶的現代化企業治理機制,總裁張學斌在黃宏生入獄期間,不但落實和執行黃宏生的既定戰略,還悉心聽取來自黃宏生的建議和想法。而黃光裕雖然也建立了一套現代化企業治理機構,卻沒有能凝聚人心的股權激勵措施,讓當年的一大批元老充斥著一起打下江山卻不能共同坐擁天下的悲情,牢牢把控企業股權不放的黃光裕,最終被其信任的總裁陳曉利用股權激勵俘獲了大批高管的心。
企業文化的重點不是提出理念口號,而是理念能層層落地;企業文化的作用不是對外宣傳吹捧,而是能深入人心地改變員工行為;企業文化的目的不是做成厚厚一本手冊,而是真正為企業能實現持續經營提供保障。陳黃大戰揭示了一個道理:企業文化的缺失和扭曲,可能導致企業的危機與覆滅。國美電器企業文化的失敗案例,驚醒了我,希望也提點了你。
最后,提一提國美事件最有意思的地方:與事件雙方利益不甚相關兩方看客,表現出截然相反的觀點。身為“官方看客”媒體們有一種聲勢不小,且聽上去非常有道理的說法:國美正在從“帝制”走向“共和”,在向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國美“去黃化”是從家族企業向現代管理體制轉變的必然過程。作為“坊間看客”民眾們卻普遍認為:老板被大管家欺負,毫無道理,陳曉對黃光裕的提拔任用非但沒有感激之情,居然還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與外人(貝恩資本等外資)合謀黃氏家業,實在過分。甚至還有網友高喊“陳曉是上海男人的恥辱”。兩方觀點,孰是孰非?其實,媒體是從企業治理秩序和商業社會規則出發,無可厚非,而民眾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為人處事原則談問題,亦符合普世認識,不在一個層面和背景下談問題,注定不會有定論,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