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益至講壇的小編,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益至講壇的內容。我們歡迎工廠企業帶著問題來參與我們每周六開展的免費精益研討沙龍。
- 1 -
大家對于QC七大手法應該都不陌生,在工廠企業中通過QC能夠有效的對產品生產的質量進行管理把控,那么今天小編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QC七大手法的入門知識,希望能夠幫助想要學習相關知識的朋友們。
- 2 -
那么首先我們來談談什么是QC七大手法?QC七大手法是日本人首先提出來的是一種統計手法,能夠在質量管理中進行應用,是發現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思想方法以及工具。QC七大手法有新舊之分,舊QC七大手法傾向統計分析,針對問題發生后的改善;新QC七大手法側重思考分析過程,強調事前預防。
今天的知識分享主要針對舊QC七大手法的內容進行講解。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舊QC七大手法對于我們在生產產品時,進行質量管理把控具有的意義包括:通過事實與數據說話;能夠全因素、全過程的控制;依據PDCA循環突破狀予以改善;能夠進行層層分解,做到重點管理。
- 3 -
在舊QC七大手法的工具包括:層別法、查檢表、柏拉圖、魚骨圖、散布圖、直方圖、管制圖。這些工具在進行質量管理分析時,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作用,下面我們一起來進行簡單的了解。
1、層別法,做解析。比如,將某一產品的次品,進行統計分類,層別就是分類,通過將不同次品的問題進行分類,從而進行解析找出產生次品的不同根本原因。
2、查檢表,集數據。比如,統計一個星期某罐裝產品的次品數量,記錄各個項目(層別法作出的分類)如凈含量不達標、低壓、高壓等數據情況,然后通過將原始搜集到的數據用容易了解的方式做成圖表或表格,并記上檢查記號,或加以統計整理,作為進一步分析或核對檢查之用。
3、柏拉圖,抓重點。比如,將各個次品項目算出它們的比例以及所占比重。比重超過80%及以上的不良品,則為重點改進對象。柏拉圖法則也即我們常說的二八法則“國民所得80%的收入歸于20%之人口所有”。后經朱蘭應用在質量管理上,提出“Vital few,Trivial many”—“關鍵的少數,次要的多數”,并將其命名為柏拉圖原理。
4、魚骨圖,追要因。比如,某一類次品發生頻率較高,那么我們要追查為什么這類次品比較高,使用魚骨圖就可以追查原因,通過對人、機、料、法、環等因素一一討論研究,最終歸納得出主要原因。并根據這些原因制定相關對應措施。
5、散布圖,看相關。這個主要是看兩個事件的關聯性。通過收集數據并制作圖表,可以看出兩個變量間的關系。是用非數學的方式來辨認某現象的測量值與可能原因因素之間的關系。散布圖又叫相關圖,它是將兩個可能相關的變數資料用點畫在坐標圖上,用成對的資料之間是否有相關性。
6、直方圖,顯分布。最理想的直方圖應該是一個正態分布圖,。它是一種條形圖。 為了構建直方圖,第一步是將值的范圍分段,即將整個值的范圍分成一系列間隔,然后計算每個間隔中有多少值。 這些值通常被指定為連續的,不重疊的變量間隔。 間隔必須相鄰,并且通常是(但不是必須的)相等的大小。
7、管制圖,找異常。用于調查制造程序是否在穩定狀態下所用之圖,正常的工程所生產出來產品之質量特性,其分配大都呈常態分配的,會超出三個標準差(±3σ)的產品只有0.27%;依據此原理,將常態曲線圖旋轉90度,在三個標準差的地方加上兩條界限,并將抽樣之數據順序點繪而成為管制圖。
- 4 -
QC七大手法是一個質量人必須熟練的一個工具,通過這些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我們對事物的分析能力、邏輯能力。但我們要明白的是,QC七大手法不是單一使用的,我們在進行QC活動時,必須要進行相互配合使用。
而在實際的生產管理工作當中應用的最多的可能是柏拉圖、檢查表、魚骨圖。例如在每周要進行一個工作報告,其中有對生產的次品進行統計分析,用柏拉圖分析這周主要有哪些不良品,并提出對策;下周將針對主要不良進行控制。魚骨圖更多使用在QC改善活動中,選取某一改善主題,將改善主題用魚骨圖進行分析,得出主要主因,并針對主因制定改善措施。
- 5 -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對對使用QC七大手法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工作心得?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聊聊。另外,如果覺得此文讓你小有收獲,別忘了轉發朋友圈哦~
在廣州地區的企業家朋友歡迎您帶著問題來參與我們每周六開展的免費精益研討沙龍,想參加的朋友,可以在百度直接搜索“益至咨詢”就能找到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