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迫切性
及中共十六大以來為此作出的新探索
劉炳香(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摘要: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但歷史是可以重新選擇的,人民是有權重新選擇的。要在歷史和人民的重新選擇中保持執政地位,繼續執政,中國共產黨不能僅靠歷史的輝煌,執政能力成為一個關鍵因素。
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從國際形勢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積極應對復雜國際局勢、正確處理國際事務的要求。從國內情況看,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結構變動劇烈、分層加快、矛盾凸顯、利益分化、整合頻繁的相對不穩定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中國共產黨的自身狀況看,目前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黨員隊伍、干部隊伍狀況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共產黨的建設面臨五大艱巨任務;從民主政治發展的趨勢來看,民眾向公共權力表達和爭取自己利益的工具多元化、途徑多樣化,對政黨的依賴程度減弱,這要求中國共產黨不僅要加強對國家權力機構的領導,而且要提高影響社會的能力。
中國共產黨一向重視執政能力建設,十六大以來做出了許多新的探索,主要體現在執政理念上的新變化、執政資源上的新認識、執政能力內容上的新拓展、執政能力建設途徑上的新探索等方面。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執政能力 建設 迫切性 新探索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但歷史是可以重新選擇的,人民是有權重新選擇的。要在歷史和人民的重新選擇中保持執政地位、繼續執政,中國共產黨不能僅靠歷史的輝煌,執政能力成為一個關鍵因素。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是隨著黨的執政條件的變化和歷史任務的變化而不斷適應新要求的過程,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過程。進入21世紀,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都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新趨勢,國際國內形勢和黨的歷史任務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從國際形勢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積極應對復雜國際局勢、正確處理國際事務的要求。
第一,從總的趨勢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現在的和平與發展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和平與發展,這使黨面臨強大的制度競爭壓力和改革壓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獨立發展的歷史就結束了,全人類作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共同發展。各個國家、各種制度、各種文明,無不處于緊密地相互作用之中,任何國家的制度進化和文明發展不再是自主的過程,而是同時受到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兩種力量的支配。全球規模的交往和信息流動,使人們可以對不同的制度和文明進行比較,在比較中人們得以鑒別出能夠最有效地滿足人們的物欲和自尊需求的制度與文明,隨之而來的是對制度和文明的重新選擇,其結果是制度和文明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在比較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制度和文明,將受到“合法性危機”的挑戰,要經歷痛苦的改革,甚至還要接受被拋棄的命運,而那些“比較好”的制度將獲得日益提高的合法性。
任何一個進步的執政黨領導的政府,一旦發現有更好的制度和文明可以利用或借鑒,那么它就要揚棄自己現有的制度和文明,選擇那種能夠最有效地滿足自己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需求的制度和文明。來自外部的競爭就是這樣通過“示范”激發起社會成員的變革要求,引起社會內部的不穩定,并或早或晚但肯定是不可避免地導致制度的變遷。由于不同的制度對應著不同的權力格局,因此制度變遷必然引起權力格局的變遷,權力格局的變遷必然要求執政黨及其政府進行改革。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同樣面臨這種強大的制度競爭壓力和改革壓力。
第二,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通訊技術的發展使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雞犬相聞的“地球村”,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管理體制、政治制度完善如火如荼,各國對人才、能源等戰略性資源的爭奪愈加激烈,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人才等方面占優勢的強大壓力。
第三,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敵對勢力對中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沒有改變。局部戰爭以及難以預料的、頻繁發生的恐怖襲擊使地區及整個世界面臨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的雙重威脅。
總之,在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不可逆轉的大格局中,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面對這種發展、變化和競爭,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如何趨利避害,實現本國和本民族的發展,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從一定意義上說,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戰和嚴峻考驗。
從國內情況看,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結構變動劇烈、分層加快、矛盾凸顯、利益分化、整合頻繁的相對不穩定時期,即社會轉型期。在這個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中國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這個主要矛盾沒有改變,發展的任務和壓力十分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中國生產力和經濟、科技、教育的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等等,都是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重大課題。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收入分配方式等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面對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前進的道路上不僅充滿機遇,而且充滿挑戰和風險。此外,在香港澳門相繼回歸后,臺灣問題處理也考驗著黨的執政智慧。
總之,應對中國未來發展風險,安全度過社會轉型期,維護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的順利進行,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嚴重挑戰,這客觀上要求中國共產黨以執政能力建設為平臺,大大提升執政能力。
從中國共產黨的自身狀況看,經過80多年的奮斗和發展,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黨員隊伍、干部隊伍狀況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黨組織整體狀況來看,中國共產黨面臨五大任務:一是加強理論建設,形成一套完整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執政理論,直接指導黨的工作,指引、黨的自身建設方向;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高黨的戰斗力;三是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從根本上遏制腐敗的蔓延,使黨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潔;四是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獲得組織外部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鞏固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五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總之,黨自身的狀況與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這也迫切要求中國共產黨以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
從民主政治發展的趨勢來看,政黨在其主要功能,即民意綜合、民意表達方面的絕對優勢地位受到挑戰。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民間組織的發展如雨后春筍,社區居民自治方興未艾,各種利益集團不斷產生、發展、成熟,被稱為“第四種力量”的媒體日益發達,等等。這使民眾向公共權力表達和爭取自己利益的工具多元化、途徑多樣化,對政黨的依賴程度減弱。雖然政黨的作用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其他組織完全取代,但這種趨勢要求中國共產黨清醒地把握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不僅要加強對國家權力機構的領導,而且要提高影響社會的能力,這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進入21世紀,不僅國際形勢逼人,而且中國改革與發展形勢和黨自身的狀況以及民主政治發展的趨勢都決定了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將成為一個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黨的十六大以來,黨把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作為抓好黨建的“重中之重”,這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已經達到新的高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的清醒認識、科學判斷和高度自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自身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之后,在執政能力建設方面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執政理念上的新變化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執政實踐中,對于為誰執政、依靠誰執政、如何執政等問題作出了回答,形成了一系列的執政理念,它包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公仆理念,執政興國的發展理念,依法執政的法治理念,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廉政理念等。十六大以來,黨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理念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執政理念的本質或核心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本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為了實現這個價值目標,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具體的價值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執政黨必須致力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黨的十六大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認真研究和解決中國發展中的許多重大問題,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在堅定不移地發展經濟,執政興國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于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至關重要。
發展觀是黨的執政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黨的執政理念發展和進步的水平。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把執政為民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黨的執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華。
(二)執政資源上的新認識
一般來說,執政資源是指政黨執政所必需的能量及其來源。執政資源與執政理念、執政基礎、執政方略、執政體制、執政方式、執政資源、執政環境等基本范疇一起,構成中國共產黨執政理論的基本內容。十六大以來,黨對于執政資源上的新認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于擴大黨的執政資源重要性的認識更加深刻,認為政黨掌握了足夠的執政資源,才能執掌政權和鞏固執政地位,因而把執政資源的擴大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二,對黨的執政資源的內涵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認為黨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執政資源,除了國家權力資源外,還有兩種:一是黨的組織資源,這首先包括黨的先進性,而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成不變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判斷黨先進不先進,要看它是否能夠實踐“三個代表”,歸根結底,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還包括一支高素質的黨員隊伍和干部隊伍,加上合理的組織機構和組織方式等,共同構成黨執政的載體和依托,成為黨實現政治目標的物質力量。沒有黨組織自身的鞏固,喪失了黨的先進性,執政黨必然自毀根基。二是黨的群眾資源,即黨能夠得到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黨實現執政目標,不能靠自身孤軍奮斗,必須汲取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力量。脫離群眾,失信于民,必然會喪失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增強黨的階級基礎,不斷在新的領域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才能堅如磐石。
第三,初步探索了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取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擴大執政的群眾資源的基本途徑。
首先,黨繼續保持自身具有的組織優勢、人才聚集優勢,積極探索吸收社會各階層優秀分子加入到黨的組織中來的具體、有效的方式、途徑。
其次,把黨的意識形態上升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通過國家宣傳機器,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灌輸,盡可能使社會公眾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理想、信仰、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準則、法律意識和社會心理等等,構筑起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撐。
再次,通過黨的正確的政治主張、科學決策的實施,給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從而得得到民眾的認同、支持。同時,運用歷史上的輝煌成就來增加民眾的支持率。執政黨對自身所犯的錯誤固然需要實事求是地總結,但否定自身歷史會使自己趨向衰弱或滅亡,而弘揚自身輝煌歷史的政黨則能保持強大,這是政黨執政的一條規律。中國共產黨經過80多年的奮斗,不僅領導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而且領導國家走向了繁榮富強。我們要用黨的輝煌歷史鼓舞人民、動員人民繼續為黨的事業奮斗,并民眾在心理上始終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此外,根據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中國共產黨要努力建立、拓寬或疏通與各階層包括新興階層的溝通渠道,把他們的利益訴求容納在體制內,塑造一個均衡發展的格局,保持原有利益群體多元格局,使各階層都有均等的發展機會,特別是通過宏觀的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使得弱勢群體有發展的可能。
(三)執政能力內容上的新拓展
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目的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黨的執政能力的內容是十分豐富和廣泛的,它涉及到黨的執政行為的方方面面。黨的十六大提出,要通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全黨及廣大干部的“五種能力”,即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這得到全黨的認同。
黨的十六大后,從全黨的研究和實踐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黨在執政能力內容方面的新拓展。比如,黨的理論創新能力。黨的理論具有鼓勵和激勵、解釋和辯護、批判和監督等功能,黨的理論資源不僅為人民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為人民提供政治信念和精神動力。黨要有效執政,必須充分利用理論資源。因而,黨的理論創新能力被普遍認為是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表現。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資源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黨的理論創新能力,一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一切行動的指南,不斷從中獲取“真經”,使人民正確地認識現實,辨清方向,從理性上認同黨的政治主張,二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新的實踐的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同時要積極吸收和借鑒包括西方優秀文化在內的成果,從而增強黨的理論的生命力和政治感召力。
再如,黨的社會資源整合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快速發展。還有就是黨與社會各階層進行政治溝通與利益協調的能力。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必然進一步增強,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黨要把“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落實到加強社會階層的政治溝通與利益協調上,提高黨與社會各階層進行政治溝通與利益協調的能力,這樣才能夠保持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實現整個社會的深層次的穩定,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國內環境。等等。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全會吸收了十六大以來全黨新的探索和實踐的成果。把黨的執政能力的具體內容更加準確地概括為: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四)執政能力建設途徑上的新探索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把執政能力建設這個大課題提了出來,但通過什么途徑進行執政能力建設只能在十六大后交由全黨繼續進行積極探索。在這個問題上,近年來成果豐碩。
第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思想,把握了共產黨執政的最根本的規律。黨中央還提出科學發展觀;辦實事、務實效、求實績的政績觀;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的人才觀;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群眾觀。這是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豐富,充分反映了黨對執政規律的最新認識。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3周年前夕,胡錦濤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進行的集體學習。胡錦濤指出,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水平與其他國家不同,對世界上其他政黨執政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們不能照抄照搬。但對它們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們要研究和借鑒,以開闊眼界,打開思路,更好地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把握黨的執政規律。
第二,把作為一個整體的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與作為個體的黨的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為新時期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重點。
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主體在黨組織中所處的層次不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容也不同。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工作的總和,它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完成這個工程,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其中作為一個整體的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與作為個體的黨的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新時期新階段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點。
加強作為一個整體的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首先要改善黨的組織狀況,包括改革黨的組織結構,促進黨的基層組織的職能定位與功能轉換;改善黨組織的要素,如從黨組織的角度,從堅持干部標準、干部路線、干部政策,改革和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等方面,通過理論培訓、知識更新、實踐鍛煉、科學考核等,積極探索有利于提高領導干部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優秀領導人才脫穎而出的選賢任能機制;以增強領導班子合力、優化班子結構為重點,創造有利于提高領導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良好工作環境;以強化監督、健全機制為重點,建立健全有利于規范領導干部執政行為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黨員的執政意識和先鋒模范作用;完善黨組織的運行規則;等等。
其次要提高黨的理論創新能力,保證黨的指導思想的科學性和與時俱進的品質。一個執政的黨選擇并堅持、完善什么樣的理論為指導思想,決定著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這本身并不完全是黨的執政能力問題,但它能決定這個黨執政的軌跡與目的,決定著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進步程度。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蘇東國家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的沉痛教訓告訴我們,如果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被忽視,黨的指導思想錯誤,很容易導致黨的決策的失誤,造成黨的執政活動無效甚至反歷史潮流而動。
再次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保證黨的政治路線、政治綱領的正確,如果執政黨的政治路線、政治綱領錯了,那就根本談不上執政能力問題。
同時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實現黨的科學領導,提高黨的領導績效,降低黨的執政成本,從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的執政方式,既保證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又充分發揮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和其他方面的職能作用。堅持依法執政,把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領導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不斷總結和探索有利于改進執政方式和提高執政能力的新辦法、新制度,并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從歷史經驗中得出的結論看,從黨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不能完全適應新世紀新階段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現狀看,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減少執政能力的體制性制約因素,這是當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
此外,還要密切黨群關系,汲取中國共產黨組織外部的巨大力量。一個有生機活力的政黨必然聚集了民眾中的精英分子,但并不能囊括民眾中所蘊藏著的無窮力量和豐富智慧,密切黨群關系才能提高黨汲取組織外部力量與智慧的能力,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壯大黨的力量。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來看,黨取得執政地位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是黨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與支持,共產黨執政有非常牢靠、廣闊的群眾基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黨群關系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了密切黨群關系,黨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但光在思想上有了這種認識還不夠,必須有一個比較完善的體制、工作機制和工作制度來保障,尤其要解決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多數干部往往是靠上面任命或變相任命,而不是通過各種民主形式產生的,這樣就很容易使這些干部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慢慢形成官僚特權階層,從生活方式到世界觀,逐漸與群眾拉開距離了,最后脫離了群眾,使整個黨喪失群眾的信賴與擁護。
執政黨防止形成官僚特權階層,這個任務是長期的,也可以說是整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問題,我們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指望它一朝一夕就會發生根本地改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近年來的執政實踐表明,只要黨心中裝著群眾,群眾就會被深深感動;只要黨的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完善是有利于維護、實現人民利益的,群眾就會成為我們實現執政目標的根本力量。
總之,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與黨執政的新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這基本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關于黨的執政能力的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和今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的實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