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變革之不敢接單的企業
筆者遇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就是,有些中小私企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做大,而是不敢做大,具體的表現就是不敢接訂單。
一家做家具的企業,一年的產值有近8千萬,員工400來人。老板感覺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訂單太多,做不出來。經常因為欠客戶的貨不能準時出,而向客戶說好話,但長此以往肯定會失去客戶。這一點,老板本人比誰都清楚。
為什么做不出來,是生產能力不夠?那很簡單,買設備、添人力,再下去就擴廠房,搬新廠。這些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是老板不敢投資,怕擔風險,這些因素也有,但不是最關鍵的,因為老板們天天都與風險打交道,只要能感覺到贏利的可能,老板們是敢于去博的。問題在于,不少老板感覺不到投資擴張以后贏利的可能,因為他的企業其實一直在持續的擴張,不論從人手、設備來說,都在持續的增長,但對他而言,最大的隱患在于,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效益卻朝相反的方向走:工資總額在經營額中所占的比重已經從8%上升到了18%,原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利潤率在持續下降。他真的擔心這樣做下去,做得越多,賺得越少,銷售額盡管比以前大了很多,但卻無錢可賺,這當然是他所不愿看到的。
那么,為什么成本增大的速度會遠遠快過業績增長的速度呢?
以原材料的采購為例:假如這家企業的某個產品需要A、B、C三種原材料,而每一種原材料如果準時到貨的可能性均為80%的話,則三種原材料同時準時到達的可能性則為80%×80%×80%=54.4%,即50%左右,這就是該產品能準時生產出來的可能性。如果考慮不止三種原材料,以及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則準時生產出來的可能性會更低。當然,應對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大庫存。所以市場需求增長時,也即訂單增加、業績增加時,成本并非同比例的增加。實際的生產成本可能與產值可以保持一個比例,但各種預防成本的增長速度卻可能遠遠高于實際成本的增長速度。
也就是說,企業規模較大時,各種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大增,而預防這些問題的出現,避免這些問題給企業生產和出貨帶來的影響所需花費的成本,是以快得多的速度增長的。實際單個產品的生產成本應該隨著規模的增長不斷下降,但企業確保這每一個產品的生產都能順利進行、如期交貨的成本卻快速上升著。協調、統籌的成本快速上升,這一方面表現為人力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大量的備貨,成品、原材料、半成品的大量備貨,所以這樣的企業就會走向一個“終點”:訂單增長所帶來的利潤總量,規模效益所帶來的實際生產成本的下降,最終會被無序管理所帶來的快速增長的預防成本抵消掉,每做一件產品所應賺的那一塊錢,會被為了保證按時按質地把產品做出來所必須花的那一塊錢抵消。而所花的那一塊錢并沒有花在產品的任何一個部位,或者是在生產的任何一個環節上消耗掉,而是花在了組織生產所必須的前期活動中,其實是花在了組織上,是因為組織本身不完善所不得不用于填補各種缺陷的費用。
如果企業不增大預防成本,不去大量備貨、備料,想搞所謂的零庫存,就只能以準時交貨率的快速下降為代價。所以大量的中小私企就出現了兩難:訂單一多,要么準時交貨率快速下降,最終失信于客戶,拉到的客戶越多,失去的客戶也越多。要么就快速地增加成本,以確保更多的訂單能按時出貨。但快速地增加成本,企業就無利可圖。總之,對于許多中小私企而言,訂單變成了一件壞事,要么就會少賺錢或不賺錢甚至賠錢,要么就會得罪客戶。這就是許多中小私企不敢接單的原因,也是中小私企不能做大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板矛盾的心態最能說明這一點:訂單少時愁訂單,訂單多時愁生產。企業在兩極之間擺動:沒有訂單效益不好,生產不出效益也不好。總之效益很難穩步上升。這是中小私企做強做大的一個瓶頸。在這個點上,規模所帶來的效益和規模所帶來的成本互相平衡,也可以理解成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互相平衡。這個點就是中小私企作坊式作業發展的上限。按中小私企現有的內部結構和管理模式根本不可能突破這個上限,它離所謂做強做大的企業的距離,根本不是用大、小可以表示的,而是一個還沒有生出來,一個已經長大,是地下的種子與地上的大樹的區別。
廣東同滿源企業管理研究所、廣州同滿源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楊薦民
地 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北路凱美大廈6樓
電 話:400 827 2868 020-39046228
傳 真:020-39046198
聯系人:劉老師 楊老師
手 機:139 2323 7958 13824508569
https://www.tmy888.com
E-mail:tongmanyuan@163.com
交流郵箱:yangjianming_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