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由于選人不當,用人失策,因而“失勢”造成兵敗的例子數不勝數。公元221年,東漢建安十六年,割據一方的馬超、韓遂等人合兵10萬據守潼關,曹操率軍前去征伐。
曹操在潼關與馬超對峙,表面上以大軍牽制馬超主力,暗中卻派精兵悄悄渡過黃河。緊接著,曹操主力也順利西渡黃河,向南推進。馬超退守渭水,曹操設疑兵表示準備撤軍,暗地里則派人修橋渡過渭河,且加緊修筑營壘。馬超率軍乘夜攻營,曹操設伏兵殲之,馬超進退兩難,向曹操求和。曹操假裝同意,趁機離間馬、韓聯盟,馬超的力量進—步削弱。曹操乘勢大敗馬超。
曹操與馬、韓聯軍會戰初期并不占優勢,不過曹操并沒有就此罷兵,而是利用各種計謀積極創造有利條件,為自己創造了一系列的有利態勢,等到時機成熟之時,便全線出擊,大敗馬超。曹操面對最初不利戰況,“求之于勢”,變劣勢為優勢,不愧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善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