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人怎樣看待心理咨詢
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大師Nossrat Peseschkian 指出:那些自認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于面對心理問題的人。
美國人一旦遇到諸如情感挫折、人際不和、環境不適、同性戀、人格障礙、神經癥之類的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大多數美國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征。在美國,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顧問,有人這樣形容說:美國的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兩個人扶持的,一個是法律顧問,一個是心理顧問。
當今美國社會,不僅普通美國公民視接受一次心理咨詢如同吃一頓麥當勞那樣自然、簡單,就連堂堂美國總統也擁有自己的心理顧問。1972年,聯邦政府批準設立“總統心理健康委員會”作為白宮辦事機構專門為總統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早在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便親自簽署了“關于設置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文件”,并將這一文件以法案的形式提交國會批準通過。自此以后,大大小小的心理輔導和治療機構便迅速在美國城鎮發展起來。
據統計,美國現有臨床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28萬人,每年接受心理咨詢和精神護理的人數多達6000人。難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舒爾茲稱美國人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講究實際的人。”
相比之下,中國的心理咨詢業和國民對心理咨詢的心態均處在低級水平。封閉性的文化導致了封閉性國民性格,而封閉性的國民性格只能導致懦弱、虛妄的人生。就一定意義講,接受心理咨詢的過程就是心靈開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