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精益不僅僅是一個項目或工程,而是長期的“精益之旅”,是企業求得新生的“戰略遠征”!在這個戰略征途上,只有階段勝利的里程碑而沒有滿足的終點。但是,精益之旅是由一個個精益項目所組成,所以必須對所有精益項目進行整體規劃。
(一) 精益項目整體的規劃
全面診斷報告以客戶的價值為出發點,它為精益項目的規劃提供了直接的依據,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研討會的形式來規劃精益項目。
在精益項目的規劃時,許多企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高層管理人員拍一拍腦袋,安排人員寫個方案,發下去執行,就可以了,這種做法是一種誤區,會在以后的執行中出現許多問題,甚至直接導致項目的失敗。所以,正確的項目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在進行全面規劃時,首先應建立精益愿景,它是對企業未來思維模式和業務活動方式的初步描述,是對企業(包括公司、領導和職工)從傳統生產方式和習慣向精益模式轉變的設計和策劃。精益愿景的范圍從生產作業擴展到企業的各個方面:新品開發、市場與客戶關系、與供應商的協同、所有的辦公室過程。未來企業一切活動和行為都將按照精益愿景規劃的原則和方法行事。
在建立精益愿景時,必須和每一個員工、企業的重要參與者(股東、重要的客戶和供應商)、政府有關機構和社會團體進行交流和溝通。對企業各級各層,特別是高層領導進行廣泛的精益教育和培訓,在整個企業建立起共同的愿景、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
(二) 項目實施工作的具體規劃
在實施精益的過程中,為了減少項目風險,一般采用以點帶面,分階段實施的方法,每一個階段都從試點區域開始,當樣板區達到要求后,再大面積全企業推廣。
在每一個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企業內部人員要充分溝通,以保證工作的實效性。同時,根據工作進展,安排針對性的方法培訓,以加強員工改善的技能和意識。在一個項目結束后,企業管理人員要針對實施前的生產狀況和實施進程中的效果進行評價,并依據階段評價對具體的實施方案進行相應調整,以保證精益整體項目實施的有效性。
(三) 建立完善的項目管理機制
精益的實施是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建立一個動態的項目管理機制,才能保證項目實施的進度、質量和持續改進。
項目管理大致上分為三個階段:立項前的審查、項目推進中的質量管控及項目完成后的評估驗收、推廣應用及持續完善。
1.立項審查
立項審查是項目管理的第一道環節,它關乎公司的資金運作及效益,因此,正式立項前的審查應具有科學性和嚴肅性。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應抽調各條塊的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對精益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初審,并分析項目完成后是否具有推廣應用價值;對項目的投入產出比進行初步框算,如果投入遠大于產出,那就不應批準立項;各部門、分廠上報的精益轉型項目如有重疊的內容,則應合并立項共同推進,避免重復投資。
2.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是項目管理中最關鍵的一道環節,質量控制可從以下三方面實施。
(1)作業標準化
作業標準化是精益生產系統的基礎,它界定了最有效率也是最安全的作業方式,能以最低成本和最高的質量滿足客戶需求,同時有助于組織有效率地完成對員工的培訓,并將波動水平降至最低。因此,作業標準化是評估項目過程,質量控制和業績提升成果的基準。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項目組應及時在流程優化的基礎上,編制標準化操作手冊,并落實到相關人員,使得工作有章可依。這也是項目評估驗收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
(2)定期評估項目進展
公司定期抽調專家對各單位精益項目開展情況進行調研評估,例如,項目是否實現了短期目標?項目是否朝著可執行的解決方案發展?項目中的改革舉措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項目改進舉措對加速流程產生的作用力有多大?這些舉措又如何保障質量?
(3)項目組的自控
精益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項目負責人應明確界定項目目標、制定計劃,并調整、安排合適的資源實施整體項目,確保項目按時間節點完成。同時,項目組實行每周例會制度,對工作中取得的成果進行分析點評,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診斷、確定解決方案,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