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黃會超老師(黃財神)動態:全球集成灶之父浙江美大全國培訓第2場(湖北站)完美收官!因學員太愛學習,狀態太好,第一天中午本12點結束,卻講到了13點!晚上本21點結束,卻講到了23點!第2天本中午12點結束,卻講到了14點!其實我的身體快崩潰了,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希望兄弟姐妹們收獲滿滿!
【客戶說太貴了,怎么辦?!】
【文章分享】
做銷售,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什么?
——“太貴了。”
像條件反射一樣,客戶問:“這個多少錢?”
無論銷售人員報出什么樣的價格,客戶都會說上一句“太貴了。”
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太貴了”的錯誤解法 ?
每當聽到“太貴了”三個字,銷售人員就會緊張起來,反復想我該怎么辦。
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銷售人員的回答都是錯誤的。
經典錯誤有三種:
1.“這是老板定的價格,我也沒辦法!”?
這個回答,只會喪失讓人談下去的欲望。不要覺得把老板拿出來做擋箭牌就會有用,相反,客戶會覺得你不僅不專業,也沒有誠意要把生意談成。
2.“這已經是打過折的價格了,很便宜了。”?
這個回答更是讓人反感,敏感一點的客戶甚至都在想你的意思是“打過折你都還嫌貴,買不起算了”,客戶當然會選擇放棄。
3.“先生,我給你便宜點吧。”?
就像中國人每天見面都說“吃了嗎?”一樣,客戶說“太貴了”,是一種下意識的習慣。也不是真的要你就價格問題長篇大論。客戶嫌貴,還沒有流露出非常強烈的購買欲望,你就說便宜點,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客戶咬住了不放,一而再,再而三的壓價;二是客戶會產生對銷售的不信任感,隨口一問就便宜點,他覺得產品價格好像非常不穩定,也會對產品本身的品質產生懷疑。
顧客抱怨產品價格太高的時候,你并不需要就價格高低和客戶糾纏,你要做的是告訴他為什么是這個價格,這個價格設置的原因是什么。客戶本身想要的也不是便宜,而是覺得便宜。
“太貴了”的正確解法 ?
客戶說“太貴了”,正確的解答方式有2種,核心都是“對比”二字。
1. 同類產品對比法
同類產品對比的常見話術有:“xx牌子現在的價格是xx,我們的產品已經比他們要便宜了。并且在xx方面我們更加……”;“我們的價格比xx要貴一點,但是,我們跟他們相比……”等等。
比較是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做比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兩點,一是對比要保證合理性,雙方要基本在同一個層次,如果不是的話,對比不僅沒有什么說服力,還會讓人覺得反感。
我曾經見過一個銷售,顧客問了一款手包的價格,要三百塊。客戶說了句“太貴了”,銷售當時回答她“LV的包有的還十幾萬呢,這包很便宜了好吧。”顧客二話沒說就走了。
這顯然是把顧客氣走了,十幾萬和三百相比確實很便宜,但是二者根本不在一個檔次,這樣對比,難怪顧客要生氣了。
2. 平均對比法
這一種對比方法是放棄同類產品的對比,是用使用時間和效果來對比。比如說“xx產品假如你使用一年,你每天都用,每天才幾塊錢。xx雖然要便宜一些,但平均到每天也不過是幾分錢的差別,但是,我們的使用效果比那個好很多,使用壽命也更長,比較下來,這一款才是最省錢,使用起來也是最舒服的。”
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的時候,考慮的點最重要的不是價格,而是產品的品質,產品的售后服務,最后才是價格。
隨機應變,抓到痛點
產品品質足夠勝過同類產品,售后服務也沒有問題,話術更沒有問題,但為什么有時候還是不能成交?這是因為,還缺乏了隨機應變和沒有找到用戶的痛點。
舉個例子:
張太太想買個電飯煲,來到商場,銷售人員熱情的招待了她。一眼看中一款,但一看價格,她就說:“太貴了,能不能便宜點?”
銷售人員按照標準話術說:“我們的產品不貴呀,采用的是最新的技術,和同類產品相比有六大優勢,非常的節能,每個月電費都能比普通電飯煲省下不少,并且這個價格在同類產品中已經是最便宜的了。”
張太太搖搖頭,不就是一個電飯煲嗎?800多還不貴?我還是到其他家去看看吧。
可是正如那位銷售人員所說,張太太逛了好幾家,不是看不中就是價格不滿意。她幾乎要打消購買電飯煲的念頭了,決定去最后一家看看。這一家的銷售熱情招待了張太太,在張太太表示“太貴了“之后,沒有繼續強調自己產品的優勢,而是問道:“您家里平時幾個人用餐呀?”
張太太:“也就四五個人吧,所以我想買個大點的。”
銷售人員:“那您一天做幾次飯呢?”
張太太:“平時上班離家遠,晚上做一頓吧。”
銷售人員:“我建議您可以購買以這一款電飯煲,這款電飯煲可以連接移動終端,您早上出門的時候將米放好,下班前,在單位打開手機就可以遙控蒸飯,回到家就能吃上了。平時上班累了一天,離家遠肯定也餓了,還得等飯熟,挺辛苦的。與同類產品相比,這也就貴個一兩百塊錢,但省多少事兒呀。”
張太太一聽這個,有點動心,但還是覺得太貴了,就問:“價格方面還是太高了,能優惠點嗎?畢竟只是個電飯煲。”
銷售人員:“優惠肯定有,但這款產品已經是我們的促銷產品,賣的非常火,已經是折扣價格了,要不然這樣,我店里的其他產品您看看有需要的嗎?我也給你個同樣折扣優惠。”
結果,張太太不僅買下了這款1000塊的電飯煲,還購買了計劃外的另一款產品。
張太太去的第一家店,銷售人員的話術和解法沒有問題,但錯就錯在,沒有搞清楚張太太的痛點在哪里。那一款電飯煲確實功能強大,但節能其實并不是張太太最想要的。一味的強調自身產品的優勢,和同類產品作對比,但依然沒能讓張太太感受到“劃算”和“舒適”,當然也就沒能成交。
技巧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話術要學起來,但是照本宣科的話術,是沒有任何作用的。要想成為優秀的銷售還需要學會活學活用,隨機應變。
如果喜歡小編今天的分享就點贊轉發哦…
家居建材經銷商培訓專家黃會超,被學員譽為:“最接地氣、最能落地、上課氛圍最好,聽了還想聽的實戰派講師! 江湖綽號:連場王” “黃半仙” “黃財神” 培訓界“德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