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個核心問題的論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么?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推?當前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思潮,究竟怎么看?今天學習大國(XXDAGUO)帶你認真學習。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么?
今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了詳細解釋:
1、供給與需求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
——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2、供給側與需求側
——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基礎:“結構性”十分重要
——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是這樣說的。“結構性”3個字十分重要,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
(2)重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3)根本: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后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聽取了改革委、國資委、住建部及江蘇、重慶、河北以及深圳匯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他進一步指出:
(4)主攻: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當前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5)本質:深化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價格、財稅、金融、社保等領域基礎性改革。
4、與西方供給學派區別開來
——我要講清楚,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制造負面輿論。
——(西方)供給學派強調的重點是減稅,過分突出稅率的作用,并且思想方法比較絕對,只注重供給而忽視需求、只注重市場功能而忽視政府作用。
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供給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有兩個。
1、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30多年來,盡管遇到各種困難,但我們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奇跡。
然而,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
(1)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之后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
(2)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么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
(3)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
2、供給側成主要矛盾
進一步分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比如:
(1)我國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國內龐大的市場沒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2)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一些供給沒有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牛奶就難以滿足消費者對質量、信譽保障的要求,大豆生產缺口很大而玉米增產則超過了需求增長,農產品庫存也過大了。
(3)我國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購買的商品已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名牌服飾、化妝品等奢侈品向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
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
因此,認為:
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推是關鍵。在京主持會議、離京調研考察,從宏觀到微觀都“現身說法”,作出重要指示。
1、簡言之:“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在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簡單來說,就是: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人民日報《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推?
完成“五大任務”,各級政府要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帶頭作為:
去產能——各地要明確具體任務和具體目標,加大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等各種門檻準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僵尸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去杠桿——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依法處置非法集資等亂象,切實規范市場秩序。
去庫存——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
補短板——就要注重脫貧攻堅的精準度,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里來、投到哪里去”的體制機制。
2、具體說:各地區各部門要擺上重要位置
今年以來,分別赴重慶、安徽、黑龍江、寧夏調研。在考察期間,向四省市黨政領導干部強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推”。
(1)重慶:提高質量和效益
——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2)安徽:優化生產要素配置
——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優化現有供給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新服務。
——良好生態環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評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
(3)黑龍江:轉方式調結構
——只有橫下一條心,扎扎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產業結構層次才能出現一個大的躍升,社會生產力水平才能出現一個大的躍升。
——轉方式調結構是苦干出來的,而不是硬等出來的。
(4)寧夏:欠發達、發達地區要聯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達地區要有新作為,欠發達地區也要有新作為。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以創新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心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