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聽到周圍的人提到“靈魂伴侶”,我相信一個碰觸靈魂的伴侶是可能存在的,但如果你沒有很深地去探索自己,如果你還從未觸碰過自己的靈魂,那深刻的靈魂憑什么碰觸你,碰觸你時你又如何知道?
·兩性之間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消除差異
一個朋友和男友分分合合折騰了好幾年,她說這次是真的分手了,太渴望一種深入內心的交流,可關系走到一定程度就停滯了,碰觸到對方心中水泥板一樣堅硬的層面,一個拼命敲打,一個拼命逃跑,兩個人在一起,仿佛是在不斷地損耗彼此。
又說到身邊的某些成功男性,因為怕折騰怕麻煩,就放棄了自己喜歡的人,而選了相對“簡單”的女孩子結婚,所謂的簡單,就是除了物質上的要求,不思考那么多,也不探究那么多,“很容易滿足”。于是朋友問:“自私、不敏感、愛逃避……是不是大多數男人都這樣?”
這么一問,還真是要把男人們一竿子都打死了,但不得不承認這種狀況在親密關系中相當普遍。關于男女兩性的不同,我覺得肯•威爾伯在的《萬法簡史》中做出的概括和分析最為全面和深入,他說:“一般而言,男人比較傾向于高度個人性,強調自主、權利、正義、自理;女人則往往對關系很敏感,注重交流、關懷、責任、關系。男人喜歡自主但害怕關系,女人喜歡關系但害怕自主。”
在肯•威爾伯看來,我們的文化一向偏重雄性價值觀,現在則要把天平拉過來,在這個過渡期中,男女兩性的角色正在重新塑造、界定,以致于兩性之間戰爭不斷,彼此都很怨恨對方。但大自然將人分成兩性不是沒有理由的,想要消除兩性差異則是很愚蠢的,我們需要的是兩性之間的平衡,而不是消除差異。他說:男人需要“接受調教”而變得更敏感一些,女人則需要培養更多的自主,而不是以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來界定自己。
所以說,你有多依賴,對方就有多逃避,你有多用力,對方就有多排斥。兩性關系就像是一面鏡子,鏡里鏡外,你與對方到鏡面的距離總是相等的。
·想要找到能觸碰到靈魂的伴侶,首先要自己能碰到自己靈魂
有人說這世界上有兩種痛苦,被拋棄的痛苦,和被吞沒的痛苦,男女兩性在深層潛意識里,大抵就是被這兩種痛苦所驅動。
所以很多時候,女人這種帶有強迫性的想要與人連結的渴望,看似真誠、深刻,背后隱藏著的卻是某種害怕分離和被遺棄的痛苦。
當然男人們自有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但想要擁有一段深刻的親密關系,女人首先得需要更加深刻地面對自己。
聽到周圍的人提到“靈魂伴侶”,我相信一個碰觸靈魂的伴侶是可能存在的,但如果你沒有很深地去探索自己,如果你還從未觸碰過自己的靈魂,那深刻的靈魂憑什么碰觸你,碰觸你時你又如何知道?
期待一個完美的人來滿足自己所有的渴望是一種嬰兒式的索求,如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所言,一個人自我的建構并非源自完美而充盈的關注、呵護與滿足,更重要的是適度的挫折感。
換言之,只有當一個人明白自己永遠無法獲得全部的滿足與愛,并放棄對其所抱持的幻想時,自我才真正從自戀中覺醒,并開始踏上屬于自己的路途。
關注:心想事成5201314公眾號,讓我們的心靈一起成長,讓愛傳播的更廣,我知道你心理是充滿了愛的,我知道你會傳播愛和感恩的,因為你本來就是充滿愛和感恩的人,難道不是嗎?第一,用微信掃一掃,第二、點擊關注,第三、點擊歷史消息,當你覺得受益了就把它轉發給你的朋友,你將功德無量,多給自己積福報,你懂的,在點擊右上角,在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