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種“餓治百病”的說法,撼動了很多人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為了“養生”,不少人硬是忍著饑餓不吃晚飯,甚至提倡“過午不食”。不吃晚飯真能養生治百病嗎?讓我們就相關問題請教營養師鄭育龍。
1、“過午不食”的主要依據是什么?“過午不食”或不吃晚飯更有利于養生,這種說法可靠嗎?
2、長期“過午不食”或不吃晚飯對身體有什么影響?
3、正常情況下,人們每天應如何進餐(一天吃幾餐)?同時如何進行食物搭配才能保證人體的營養供給,從而達到養生的效果?
A1:過午不食是從傳統的文化中,古人的一種修為或者養生方式之一,但是作為養生方式應該因人而異,晚上不吃午飯不符合現代人的養生理念,不可盲目照搬。
A2:晚飯是一天總能量和營養素補充的最后一餐,距離第二天的早餐有近12個小時的時間,能量消耗較大,不吃晚餐會影響細胞也處于一種“萎縮”狀態,沒有能力去吞噬有害細胞,反而會受到損害。此外,不吃晚飯容易誘發低血糖,導致器官營養供給不夠,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
A3: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一天三餐是適合的。當然也有一天5餐等。一天中需要的營養素種類多達40種之多,因此要攝入豐富主食、瘦肉或蛋類;多吃些蔬菜和粗糧。多吃蔬菜和水果,喝牛奶吃豆制品等。建議在5點至7點間吃晚餐,并盡量保持作息規律;晚飯要吃得清淡些,易于消化的食物,也要適量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