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習近平在出席亞信上海峰會后指出:上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統性、普惠性政策文件。《意見》提出,積極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發行上市制度,推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
戰略新興產業板;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設立創業基金,扶持創業創新發展。一年一度的全國最高級別的
金融峰會陸家嘴論壇即將召開,今年的主題之一是討論關于
金融發展如何支持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的問題。筆者通過最近赴美(洛杉磯和舊金山等地)的調研和前期赴德日考察和在那里生活的經驗,越來越感到中國向創新驅動的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我們怎樣加快
金融改革和
金融開放的步伐來扶持創新型小微企業的成長——因為它們才是中國
經濟未來發展的真正棟梁。
一、創新不能追求“短平快”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發展的原動力,但不是擺脫危機困擾、改變
經濟低迷格局能夠立竿見影的“救市政策”。
經濟學家熊彼特曾闡述過資本主義走出危機困局的秘密在于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而這種創新精神需要較長時間的孕育、發展,才能最終形成改變
經濟發展格局的活力。事實上,根據我們對硅谷、深圳、中關村等地的調研,大多數的創新型企業,他們進入盈利狀態大致需要七到八年時間,即使隨著IT技術的發展,這段時間也只是縮短至三到五年。所以如果僅僅根據企業的
財務狀況來判斷它本身的好壞及其對
經濟發展的貢獻(無論是
經濟增長規模還是就業規模),都是不合理的。
二、創新是提升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唯一途徑
今天我們要認識到中國
經濟的發展已經無法依靠傳統的成本優勢。過去二十多年低廉的勞動力人口紅利、政府對要素價格控制的資源補貼紅利、以及與跨國企業攜手打造海外
市場的全球化紅利等,是中國制造業將中國
經濟帶入世界第二大
經濟體的重要支柱,并且制造業的發展對解決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就業增長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我們的制造業并不具備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過去我們為海外的核心技術所支付的高昂代價由上述各種紅利來對沖,而當年這些紅利今天已不再存在,傳統的成本優勢也隨之而去;對此有觀點認為,可以由高技術產品來實現高溢價,從而消除成本
壓力。但在
經濟全球化時代(跨國企業高速發展的時代),技術溢價(以產品的高技術含量來提高價格)并不是無止境的,因為各國對技術含量高的部分都可以通過外包(進口)來解決,而最終性價比才是各國之間制造業產品競爭的核心。未來中國企業如何發揮這些年來向外國企業學習和模仿的技術積累優勢,充分調動海內外優秀的青年人才,依靠本土創新能力的培育來替代依賴進口海外高成本的核心技術,重新打造“中國制造”在國際
市場的性價比優勢,是決定中國
經濟未來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創新是當下中國制造業別無選擇的唯一出路。
從
經濟發展的歷史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國家因為缺乏創新動力而長期陷入
經濟危機的困擾(比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泡沫
經濟破滅后的日本)和停滯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比如現在的拉美國家和部分東南亞國家)。
三、建設創新中心以形成新興產業鏈的集聚效應
市場對于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市場活力的形成需要有較為強大的經濟規模來支撐,而產業的集聚會帶來可觀的規模效應,過去以項目研發為核心的呈星狀分布的創新園區已經無法適應后危機時代全新經濟生態鏈的構建與發展。近期制造業強國德國提出了以“物理信息嵌入模式”的“工業4.0”發展計劃,它和美國曾經提出的以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所基于的概念在本質上一脈相承,都是強調一個全新產業生態鏈的構建,這有別于早期工業革命是由單項技術(如蒸汽機)帶來產業升級的變化。因此,今天提出在上海打造科技創新中心以及與之配套的上海新興板的資本市場建設,正是順應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由各項技術合成的產業鏈的創新,而只有中心模式具備的集聚功能才能完成構建創新產業鏈的需求。事實上,硅谷模式、深圳模式、中關村模式都展示了這種創新集聚效應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