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是現代經濟社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風向標”。當前,著力構建“規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有效地調節各種利益關系,特別是解決好與職工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是夯實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基礎,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是推進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而推動企業形成勞資共建、勞資共謀、勞資共決、勞資共處的發展模式與共同愿景,必須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方配合、工會推動、企業和職工參與”的社會化工作格局。
黨委政府引領推動。統攬勞動關系和諧發展全局,有效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夯實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石,形成建設與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社會化格局,各級黨委與政府責無旁貸。第一,以人為本是核心。和諧的勞動關系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一個具有著深厚人文關懷意蘊的建設目標。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切實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建立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完善勞動保護機制,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體面勞動意味著在生產性勞動過程中,既要保護勞動者的各種正當權利,同時又要使勞動者獲得足夠的收入,享受充分的社會保障,從而“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加快和諧勞動關系建設,切實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這是對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理念的根本性深化,是改善民生、增加公眾福祉的有力舉措。第二,制度建設是根本。進一步健全勞動合同制度與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工資福利增長機制、改善職工勞動條件、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逐步推進和實施社會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三位一體的大社保體系……加快健全和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制度政策,將各種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納入法律與制度的框架和范圍,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勞動關系運行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對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導向、約束和推進作用。第三,完善市場是責任。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強化政府責任。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以勞動力市場制度替代單純的勞動力供求機制,提供優質的職業培訓、就業指導服務,加強失業救濟、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強化對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的監控并將其納入政府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事關職工群眾的富裕安康、社會的和諧穩定,皆為政府有效履職的題中之義。第四,創建活動是載體。把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作為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載體,擴大創建活動覆蓋面,將活動重心放在簽訂勞動合同、兌現勞動報酬、繳納社會保險等職工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突出建立完善職代會、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等工作重點,改進考核評價模式,形成有效的鞭策激勵機制,提高創建活動的吸引力、導向力、推動力、制約力。第五,預警機制是保障。完善應急預案,明確處置程序和處置措施,一旦因勞資矛盾有群體性事件發生,應快速妥善處置,確保事態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級、不轉化。
工會組織代言維權。作為職工勞動權益的代表和勞資矛盾的產物,工會在協調勞動關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首先必須加強工會組織建設。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建設,不斷擴大工會組織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改革工會制度,增強工會力量,從內部增強勞方地位,從而改變“強資本、弱勞動”的現狀,這是改善企業勞動關系內部和諧水平的一大途徑。其二,加大立法參與力度,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法律、政策制定的源頭上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協調勞動關系構筑堅實的法制基礎。其三,有效調處勞資糾紛。要建立利益協調機制以期在協商共約中求和諧,建立矛盾調處機制以期在促進穩定中求和諧,建立職工訴求表達機制以期在團結凝聚中求和諧,建立權益保障機制以期在依法維權中求和諧,建立共創和諧機制以期在雙向維護中求和諧。其四,拓展職工維權新路。大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等有效方式,著眼創新、治建并舉,切實保障職工的勞動權益。其五,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積極培育以人為本的先進企業文化,大力開展職工教育培訓工作,著力推進職工素質工程建設,不斷增強職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企業職工和諧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能夠廣泛調動勞資雙方的積極因素,履行彼此的責任和義務,相互合作,從而使企業及社會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的均衡狀態。共享發展成果是企業和職工的共同愿景,是企業科學、健康、恒久發展和勞資雙方共贏的基礎。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應主動以社會責任為導向,追求企業良性發展,讓勞動者享有體面的有尊嚴的勞動權利、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勞資雙方都必須遵守紀律,信守契約,承擔責任,誠信自律,將和諧視為一種內在的需求,這樣,勞動關系才能真正步入和諧軌道。
(作者系中共遼寧省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