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
主要有三層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預防疾病發生。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類經》注釋“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預防’之道”。《靈樞·逆順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對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如《刺熱篇》:“腎熱病者,顧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臟氣熱于內,必先見于色,病雖未發,見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八正神明論》:“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集注》:“萌芽,始發,見其灑淅動形而即治之,不使有傷三部九候之氣。”
三是“既病防變”,防止疾病發展。《難經·七十七難》:“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語句又見《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篇首“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根據五臟(五行)之間生理、病理相關原理,從整體出發,預測原發臟的病變發展趨勢,采取非針對“現臟病”的“隔二、隔三臟”預防性治療,防止繼發臟病的產生,杜絕疾病發展和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