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樹深,潘樹深講師,潘樹深聯系方式,潘樹深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37
    鮮花排名
    104
    鮮花數量
    潘樹深:佛教節日
    2016-01-20 48103
    佛教節日

    諸佛菩薩圣誕(陰歷)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圣誕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盤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圣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圣誕

    三月十六日:準提菩薩圣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圣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圣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圣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圣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圣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圣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圣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圣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藥師琉璃光如來圣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圣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圣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圣誕
     

    盂蘭盆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

      根據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歷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或禪修。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經驗,稱為“僧自恣”。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

      那么這一天怎么又成了盂蘭盆節呢?這還得從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說起。該經說: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于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饑餓倒懸之苦,于是向佛哭述。佛為說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的母親。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說:從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以使現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脫離惡道。這里的盂蘭盆,為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意為救度亡靈倒懸之苦;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經一譯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講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首次在漢地創辦盂蘭盆會。如義楚在《釋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于梁武帝的極力提倡,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此后的歷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較熱衷于這一佛事活動,并不斷豐富其內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盂蘭盆節,不妨稱之為“孝親節”。如在唐代,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于殿前鋪設供養,并伴有音樂儀仗,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入宋以后,盂蘭盆會逐漸由以盆供僧轉變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靈的佛事活動,由孝親變成祭鬼,寺僧于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后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逐漸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元明時期,這類習俗仍十分流行,盂蘭盆會亦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紀住庵清規》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為盂蘭盆大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圣,一則下濟餓鬼,嚴可得混!”從中可看出明代以后與前說法有別,儀式內容與形式亦有些差別。對此,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結夏安居制在我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實行,僧自恣活動就更罕見了。而隨著僧人素質及地位的下降,道風不振,盂蘭盆會的徒具形式,由敬僧變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

      目前,已有極少數寺院開始恢復和實行結夏安居的舊制,有的寺院在盂蘭盆節恢復了宣講《佛說盂蘭盆經》的法會。至于廣大信眾總愿在這一天打齋供眾,并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布施還愿,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臘八節
    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后來他發現一味苦行并非解脫之道,于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后于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據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其中熬粥供佛成為常儀。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于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云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別多,以滿足前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過佛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這樣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

      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盤都在5月的月圓日并于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臘八節吃臘八粥可以說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節日風俗。

     

    藏傳佛教節日

    傳大召

    是藏傳佛教一種儀式,意為“大祈愿”法會。法會從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薩三大寺僧眾及衛藏、安多和康區各地信眾(多至數萬人)齊集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歌舞慶祝,稱為燈節。法會上舉行辯經,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法會最后以送鬼儀式結束。
    傳小召
    藏歷每年二月下旬,為期十天,進行有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侶在大昭寺參加辯經,選拔二等格西,由于規模小于傳大召法會,故名。

    浴佛節
    浴佛節,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于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
    浴佛節前,佛教徒早已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凈。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準備參加于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只見寺院幢幡寶蓋招展,香花燈燭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叢中的幾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旃檀、紫檀、郁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配制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質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釋迦太子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贊誦經,隨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若參加的人太多,則采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凈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莊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

    這一天,僧人在早齋或午齋前都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善男信女都愿意在這一天來寺院燒香還愿,或禮佛誦經,或布施錢物,或打齋供眾,或燒吉祥疏、薦亡疏,或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種經貿和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由于圍繞浴佛節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的廟會。

     

    泰國的佛教節日

    佛教的“四齋日”,泰國稱“佛日”。每月有4個佛日,各在泰國陰歷上半月的第8日和第15日,即初八、月望、廿三、月末。全年共48個佛日,其中以瑪迦普差節、維莎迦普差節和阿莎叻哈普差節為最重要的佛日。屆時佛教徒要去佛寺舉行儀式。當日禁止殺生、以及賭博等不良行為。

    一、瑪迦普差節

       “瑪迦普差節”(MAGHAPUJADAY),也稱萬佛節,在每年泰歷3月15日舉行。如逢閏年,改為泰歷4月15日。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于泰歷3月15日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園大殿,向自動前來集會的1250名羅漢首次宣傳教義,故稱其為四方具備的集會。篤信小乘佛教的泰國佛教徒視該次集會為佛教創建之日,進行隆重紀念。泰國的佛教徒早在阿育陀耶王朝時期就開始紀念萬佛節,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時,官方開始舉行慶祝儀式,并于1913年將這一天定為節假日并成為泰國人民傳統的佛教節。政府也舉行慶祝萬佛節儀式,國王親自參加。萬佛節的早晨,泰國男女老少帶著鮮花、香燭和施舍物品前往附近寺院,進行施齋、焚香、拜佛活動。在萬佛節,有些善男信女還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示對佛教的虔誠。

       1996年3月3日發行的《瑪迦普差節》郵票,泰國曼谷首日紀念郵戳,郵戳圖案為釋迦牟尼半身像,畫面描述的是泰國佛教本生故事畫。圖1一4皆反映了佛的本生故事,如鹿王本生,佛的化身舍身救群,愛護幼小。佛舍身入海救難,不讓惡魚食眾生等。1999年3月1日也發行了該佛節的郵票,展現佛祖端坐廟堂為傳經說道,勸誨眾生的情形。

    二、維莎迦普差節

       “維莎迦普差節”( VISAKHAPUJADAY)在泰歷6月15日,人們把這天作為崇奉釋迦牟尼誕生、頓悟、涅磐的日子。佛教徒相信輪回,認為釋迦牟尼活了許多世。平民百姓在寺院內進行隆重的施齋并聽僧人誦講佛經。人們將佛像從佛殿里請出,安放在可以移動的小亭子內。佛像放著僧缽,眾僧手捧僧缽相隨佛像之后,列隊而坐的信男善女將施舍的飯食放人僧缽內。人們還要進行奉施僧衣、施放黃布等活動。

       1998年5月10日,泰國郵政發行的“維莎迦普差節”郵票,泰國曼谷首日紀念郵戳,郵戳圖案為泰國佛寺和巴壤塔。泰國本生故事里倡導九個基本道理,主要是和平、犧牲、誠信、平等、無私、克利貪欲、禁戒殘暴等,佛教繪畫里都得到體現。圖7-10展現了釋迦牟尼一生傳經說道,信徒守戒、聽經、誦經的情形。

    三、阿莎叻哈普差節

       “阿莎叻哈普差節”( ASALHAPUJADAY),在泰歷8月15日,即泰國守夏節前一日。“阿莎叻哈普差”來自巴利文,意為“八月供養”之意。泰國華人稱該節日為“三寶節”,因這一天是佛祖成道后首次講道的日子;有了第一個佛門弟子的日子;世上出現了第一個和尚的日子;也是佛教“三寶”(佛、法、僧)都齊備的日子。1961年,泰國僧伽(僧團)作出決定,要求佛教徒做儀式,并經政府、國王的同意定為佛教的重要節日。全國佛教徒、各佛寺屆時都做舉行守戒、誦經、聽經、講道等儀式。

       1997年7月19日,發行了該佛教節日的紀念郵票。其極限片的郵戳圖案為佛祖講道。圖11-13為佛祖勸誨眾生的情形。泰國佛教教義中,妙蓮能驅除群魔,使魔鬼不能近身,寶傘能消除眾生的貪、怒、癡、慢、疑五毒,因此蓮花和寶傘為佛寶物。
     

    中國佛教節日主要有哪些?

      一、佛誕節(又稱浴佛節、潑水節、花節),是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漢族定于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行。傣族定在清明節后十天。
       二、佛圓滿節,是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節日,為每年五月中旬月圓日(農歷四月十五日)。
       三、成道節,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舉行。漢族地區的僧尼在十二月八日皆要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俗稱臘八節。
       四、觀音的紀念日,在中國主要有三個:農歷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農歷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農歷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

     

    佛教的節日

      節日,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浪漫。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乃至不同文化范疇的社會組織都有其不同的節日。人們把對過去美好的記憶賦予節日,也把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寄托于節日。人們通過節日忘掉過去的得失,面對新的開始。人們以昨天的各種“紀念日”承傳和弘揚人間的浩然正氣,人們開創今天的各種“文化節”促進經濟發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佛教的節日有一個別于其他節日的特點:那就是每個節日都要敬佛布施。敬佛,是用自己的虔誠恭敬之心向寺廟或家里的佛菩薩供像敬獻香、花、燈、燭、果、茶等供品;布施則有兩種內涵:一是布施僧眾,二是布施諸己。布施僧眾,即向僧人及其他貧弱眾生布施財物和愛心,也叫外布。佛教的“諸己”是指各種不健康的心念或心理。佛教認為,人有幾種不健康的心理就有幾個不同的自我存在,而形成各種不健康的人格。如果把諸多不健康的心都布施掉了,人們就不會見到自私的人、暴虐的人、狠毒的人、冷酷的人、多疑多妒的人,人就與天地同心同德,有一個健康完美的人格,即是圣人即是佛了。所以“布施諸己”即是布施我們自身的怨恨心、急燥心、妒忌心、貪孌心、淫欲心、偷盜心、欺詐心、陷害心、報復心、仇恨心等等,這也叫內布施。內布施正是佛教修行的根本。因此,敬佛布施的內涵和意義 不外乎助人思過而已。這“助人思過”有著無限的空間供人們去發揮。這是佛教節日的意義所在。

      佛教有很多的節日。因為佛教凈土中有千千萬萬數不清的佛菩薩,每個佛菩薩的出生、出家、成道、涅磐都在不同的崇拜群中形成節日,經過歷史的演化傳承,孕育出不同地區不同宗門各具特色的佛教節日。人們在這些佛教節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獻供品、懺悔己過、布施僧貧,以表達虔誠的宗教情懷和慈悲濟世之心。中國佛教的節日主要有以下幾個:
      
      佛誕節。陰歷四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牟尼佛出生的日子。傳說釋迦牟尼誕生時有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以民間在這一天以各種香料浸水洗浴佛像,以各種香、花供奉佛像,這一天也必定齋戒布施,以紀念這個不尋常的日子。佛誕節也叫“浴佛節”,我國云南的“潑水節”就是由浴佛節而來的。釋迦牟尼佛誕生人間,倡導眾生平等,揭示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之諦理。那么每一個人都是有佛性的,他們通過佛教的修行都能最終成佛。所以,紀念佛誕節,浴佛也浴己。這一天何不洗個香水澡來凈身,焚香思過以凈心,向寺廟或敬老院孤兒院或自己身邊其他公益事業,布施點滴,幫助一二,可謂身心清凈,情操高雅,不失為一種高雅的養身之道。

      (2)成道節。陰歷十二月初八,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禪思悟道,從此人間有了佛教,誕生了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佛教徒以百種果子煮粥供佛以示慶典,漸形成民俗,民間稱作“臘八粥節”,所以,成道節又叫“臘八粥節”,簡稱“臘八節”。佛典中記載:粥有十利:一資色、二增力、三益壽、四安樂、五辭清、六辯說、七消宿食、八除風、九除饑、十消渴。在成道節這一天,施粥于人能長養別人的佛性,那么施粥于己則能長養自己的佛性了,何不齋戒布施,自度度人呢?

       (3)燈節。陰歷正月十五是佛教徒歡慶釋迦牟尼降魔的節日。主要以各種燈、燭敬佛。燈舞龍蛇,燭花百里,通宵達旦,氣勢宏大。從唐代起定為燈節,歷經演化而形成民間的元宵燈會,又與中國道教的上元節相融合,也叫上元節、上元燈節。

       (4)涅磐節。紀念釋迦牟尼佛逝世的節日。漢傳佛教定于陰歷二月十五日。“涅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達摩有“涅磐者,涅而不生,磐而不死”之論,不生不死即是佛教“空”的境界。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可見不生不死的“空境”相當于道教的“太極”狀態,也類似于中國陰陽學說的“陰陽平衡”狀態。因此,佛教認為世界是空的,就相當于世界是陰陽平衡的,舊的陰陽平衡被打破,就立刻形成新的陰陽平衡,世界永遠處在這種舊新陰陽平衡的破立狀態之中,也就永遠處于“空”的境界之中。萬法皆空,亦即萬事萬物萬情都是處于陰陽平衡的永恒變化之中,所以人不能太執住。執者固執,住者停留不動。

       涅磐節這一天,寺廟舉行涅磐法會,人們聚集法會,面對釋迦牟尼佛圣像,誦聽《佛遺教經》,并作各種供奉。不方便的也可在家誦讀《佛遺教經》或念佛、向佛像供奉香、花、果、清水等各種吉祥物品。總之,只要有心,怎么做都行。正所謂佛法以無門為門,以無相為相。無門無相即是說修行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心誠,方便即是門。

       (5)盂蘭盆節。盂蘭盆為梵語的譯音,意為救倒懸。據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連以天眼觀見其亡母在地獄中受倒懸之苦,求之于佛。佛教他于7月15日以百味果粥供養十方僧,可令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在苦厄中得以解脫。梁武帝大同四年據此設“盂蘭盆齋”,唐代盛行民間,是日,人們到寺中敬獻各種食品,廣為布施僧貧,以解救先亡之苦。由此,獻盂蘭盆齋和盂蘭盆節流傳至今。宋代以后,民間以盂蘭盆齋施鬼,漸稱鬼節,又據道教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稱中元節。

       祭奠亡靈,是人們表達哀思的一種情感需要,愿先亡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安樂是人們對親人情感的延續,是人間真切的未了情。將物品和紙錢化為灰燼施與鬼神,孰不知陽間做人都有許多過錯罪孽,陰間為鬼亦是帶罪之身,而物品金錢原本就是罪惡之源。所以,不如布施貧困,行善積德,將功贖罪,以感天地鬼神?陽間有德才孝祖和錢財孝祖之分,陰間又何嘗沒有德財之別?否則陰陽怎么平衡呢?!

       (6)佛吉祥日。世佛聯定于公歷五月的月圓日、農歷四月十五日為“世界佛陀日”,中國佛協于1990年5月發出告:這一天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佛吉祥日,將在各寺廟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最大的節日之一。雪頓節的主要活動有曬大佛、跳藏戲和過林卡三大內容。拂曉時,在縷縷桑煙和低沉的法號聲中,哲蚌寺眾多喇嘛把巨大的佛像(大型唐卡)徐徐展開,無論開幕式那天氣候是陰是晴,當佛像展開時,太陽都會噴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人稱此為"天神合一"。隨后,人們到羅布林卡,載歌載舞,徹夜狂歡,西藏各地的藏戲團也匯聚到此,進行藏戲表演。雪頓節又稱“曬佛節”、“藏戲節”。

    傳統節日:浴佛節

    凈水浴佛,蕩滌己心

      浴佛節是一個佛教的節日,不信佛教的大多數公眾接觸較少。這里只收集一些資料做簡單的介紹。

      夏歷每年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這一天,佛教寺廟要舉行浴佛法會,為民眾祈福。浴佛,即以凈水為佛像沐浴。漂滿鮮花的凈水香湯中,站立著一尊尊釋迦牟尼的塑像。這種佛像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形象,稱為太子像。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僧眾以小勺舀香湯浴太子像頭上,沐像三次,再灑上香花。信教公眾兩人一組,依次浴佛。

      有一個佛教的問答,問者曰:佛還要我們替他沐浴嗎。答者曰:浴佛是在洗滌我們自己的塵垢,提醒我們時時保有一顆清凈之心。

      凈水浴佛,蕩滌己心。這就是佛教這一中國重要文明形態充滿哲思的智慧。

    浴佛節的產生

      恭維往昔三千年,花卉爭妍四月天......讓我們回到幾千年前,無憂樹下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奇幻時刻......

      傳說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無憂樹下誕生悉達多太子,那時候陽光普照,花卉爭妍,悉達多太子出生的時候,有著種種殊勝的瑞相,他誕生不久,就能行走七步,每走一步,就是一朵蓮花,預兆著將來舍身出家,普度眾生的志愿。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時天空中天女散花,九龍吐水,為太子浴身,他就變成一個普通正常的嬰兒了。在悉達多太子十九歲時,一天走出東、南、西、北四城門,看到生老病死的現象,為了探求真理,救度眾生解脫人生痛苦,終于決定出家修行。起先六年他到各地尋師訪道,后來又修六年苦行,最后他覺得苦行無法究竟解脫,于是放棄苦行,步行到菩提場,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靜坐冥想。終于在三十一歲時,夜睹明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覺悟),成為佛陀.

      根據這一傳說,于每年四月八日舉行法會,在大殿里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人和信徒用香湯為佛像沐浴,作為佛誕生紀念。

      浴佛的儀式開始于印度,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演變出來的。在佛教成立以前,婆羅門教早有一種浴像的風俗,起源于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 唐代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灌沐尊儀章》說:佛雖然已經滅度,但是形像仍然存在,所以應該尊敬佛像如佛在世一般。以香花供養佛像,能生清凈心;經常灌沐佛像,能夠去除煩惱。所以,在印度,浴佛是常用的儀軌。每當浴佛時,執事僧便鳴楗椎通知,在寺院內撐開寶蓋,在殿堂的兩邊羅列香瓶。其次,取金、銀、銅、石等的佛像,放在銅、金、木、石盤內,使僧眾唱梵唄音樂,在佛像身上涂香,用香水灌沐,再用白毛巾擦拭干凈,然后安置在殿堂內,散上各種花。所以,大佛像每半個月或一個月大家一起灌沐,小佛像隨己所能每天都要灌沐。因為印度天氣太熱,僧人既然頻繁沐浴,那么佛像也需要勤加灌沐。

      隨著佛教的傳人,浴佛的儀式很早就在中國流傳了。《三國志?吳書?劉繇傳》記載笮融“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于路,徑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費以巨億計”。這大概可以看作“浴佛會”的濫觴。后來這種習俗逐漸流傳到朝廷和仕宦之間,到了南北朝更是普遍流行于民間。

      關于佛誕節的日子,東南亞各國的佛教徒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節,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槃日,中國的蒙藏地區也是如此。中國佛典中對佛誕日的記載有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和十二月八日三種。北朝時多以四月八日為浴佛節,自南朝梁開始經過唐至遼初,大多在二月八日浴佛。宋代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南方則在四月八日。元代《敕修百丈清規》規定四月八日為釋迦如來誕辰,此后南北均以四丹八日為浴佛節,舉行浴佛法會,至今相沿不變。

      浴佛的方法,在大殿內設香湯盆,放兩支小勺,在別處安置太子像(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誕生像)一尊,以便迎請至大殿舉行浴佛儀式。先敲鐘打板,僧人、居士搭衣持具,到大殿集合,分班對面立,頂禮三拜。然后,引禮二人執引磬,執事六人,托香花盤二眾同唱“稽首歸依大覺尊”贊;主法者拈香,展具,頂禮三拜,然后將太子像捧上。大眾唱完贊后,接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回到大殿。大殿內鐘鼓齊鳴,大眾依次回到大殿,主法者將太子像安置于香湯盆內,鐘鼓、佛號一齊停止。維那舉腔唱“菩薩下云中”贊,主法者拈香禮佛。唱贊后,主法者宣讀文疏。然后,大眾同音念“崦底沙底沙僧伽娑訶”咒語三遍,接著唱“佛寶贊”及贊佛偈。主法者開始浴佛,用小勺舀香湯至太子像頭上,灌沐佛像三次,再灑上香花。兩序大眾則分別出班兩個人,依次浴佛。由于參加居士很多,儀式十分隆重莊嚴。全部浴完佛后,大眾唱回向,唱三歸依,禮佛而退。


    佛菩薩圣誕

      在漢地各寺院又流傳一些不見于經典的諸佛、菩薩誕日的紀念儀式,如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誕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誕日,三月十六日是準提菩薩誕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誕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勢至菩薩誕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誕日,九月三十日是藥師佛誕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誕日。特別是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誕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出家日。

      這些節日的傳說從何而起?已經很難說清。在這些佛菩薩中,除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是和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印度人以外,但是他們的生卒年月也是不可考證。至于其他佛菩薩都是釋迦牟尼佛所稱贊過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根本不可能用這個世界的時間來推算他們的誕日,何況也沒有歲月的記載。但是,一些佛菩薩的圣誕是根據中國的高僧大德的生日來計算,如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而歷來以永明為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就以這一天作為阿彌陀佛的誕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的誕日,而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就以這一天為彌勒菩薩的誕日。

      至于觀世音菩薩的誕日則是根據妙善公主的傳說而形成的,在北宋時代蔣之奇曾根據當時傳說寫成一部表現觀音成道因緣的《香山傳》。至南宋興隆二年(1164)祖琇所著《隆興編年通論》卷十三,詳細記載了道宣向天神問觀音大士緣起,其中天神的回答講述了完整、曲折的香山成道故事。大致情節是說往昔過去劫,有國王名莊嚴,夫人名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次曰妙音,三曰妙善;妙善喜歡修道,不樂世情,拒婚出家;國王大怒,殺害尼眾;妙善隱神到香山修道,施手目治父親的惡疾;后來,父母和二姐同到香山,妙善示現千手千眼圣像。

      在佛菩薩圣誕日的早殿,進行祝圣儀式,即是在平常早課中間加上香贊、贊偈、拜愿等儀軌。其中,香贊都是一樣,即“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至于,詳細內容分別介紹如下。

      釋迦牟尼佛祝儀:香贊后,進行正常的早課。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佛寶贊:“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愿相逢,演說法真宗;龍華三會愿相逢,演說法真宗”。其次,唱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后,歸位,面向佛前,進行拜愿,即兩邊分別唱拜,聽引磬拜下與起來,主要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二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下同)、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

      藥師佛祝儀: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藥師贊:“藥師佛延壽王,光臨水月道場,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難消災障,懺悔眾等三世罪,愿祈福壽綿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其次,唱贊佛偈:“藥師如來琉璃光,焰網莊嚴無等倫,無邊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南無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或“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最后,拜愿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十二拜)、南無日光遍照菩薩(三拜,下同)、南無月光遍照菩薩、南無藥師海會佛菩薩”。

      阿彌陀佛祝儀: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彌陀贊:“彌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難量,眉間常放白毫光,度眾生極樂邦,八德池中蓮九品,七寶妙樹成行。如來圣號若宣揚,接引往西方;彌陀圣號若稱揚,同愿往西方”。其次,唱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愿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后,拜愿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南無阿彌陀佛(十二拜)、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

      彌勒佛祝儀: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彌勒贊:“彌勒佛德難窮,當來繼證大雄,三惑二死早銷熔,寄居兜率宮,直待龍華元成佛,遠本方可宣弘。普愿末法生凈士,同來暢宗風;普愿末法生凈士,同來暢宗風”。其次,唱贊佛偈:“慈無能勝補處尊,常居兜率演圓因,現身塵剎有誰識,融心法界許彼親。袋中寶藏全傾出,笑顏等付者個人,愿偕彌陀垂接引,好令三會證一真。南無兜率內院,萬德周圓,位居補處,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最后,拜愿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十二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

      文殊菩薩祝儀: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文殊贊:“文殊輔法王,智慧非佛莫量,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聞者直下亡情見,達本菩提道場。愿如善財沐恩光,究竟證真常;愿如善財沐恩光,究竟證真常”。其次,唱贊偈:“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南無清涼山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妙吉祥菩薩”。最后,拜愿與上同,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十二拜。

      普賢菩薩祝儀: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普賢贊:“普賢行愿深,勸發菩提大心,三賢十地諸圣倫,令見彌陀尊,十大愿王若遵循,利益非佛莫陳。果覺因心相符泯,證清凈法身;果覺因心相符泯,證清凈法身”。其次,唱贊偈:“菩薩慈悲不可陳,圣凡悉使證圓因,一心不住超諸位,十愿導歸繼能仁。三乘咸令契果覺,群蔭速得脫煩塵,恪遵大士清明誨,決定即生達本真。南無峨眉山銀色世界,大行普賢王菩薩”。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普賢王菩薩”。拜愿與上同,南無普賢菩薩十二拜。

      觀世音菩薩祝儀: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贊:“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宮,楊柳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薰蒙。千層浪頭放神通,光降道場中;千層浪頭放神通,光降道場中”。其次,唱觀音偈:“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南無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拜愿與阿彌陀佛祝儀相同,只是南無觀世音菩薩十二拜。

      大勢至菩薩祝儀: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贊:“大勢至利生深,專主念佛法門,如子憶母憶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覺兩相契,立刻返本還源。都攝六根妙難論,愿遍界流存;都攝六根妙難論,愿遍界流存”。其次,唱贊偈:“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攝念佛人歸凈土,此恩永劫莫能忘。南無西方極樂世界,無邊光熾身,大勢至菩薩”。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大勢至菩薩”。拜愿與上同,南無大勢至菩薩十二拜。

      地藏菩薩祝儀: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后,唱贊:“地藏大慈悲,誓愿永無盡期,所化成佛數難思,猶秉聲聞儀,直待獄空生度盡,方肯示證菩提。懇祈冥顯施恩資,海會預蓮池;懇祈冥顯施恩資,海會預蓮池”。其次,唱贊偈:“地藏菩薩妙難倫,化現金容處處分,三途六道聞妙法,四生十類蒙慈恩。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累世親姻蒙接引,九蓮臺畔禮慈尊。南無九華山幽冥世界,大慈大悲,十輪拔苦,本尊地藏王菩薩”。然后,出班繞佛,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最后,拜愿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十二拜)、南無忉利會上佛菩薩”。

      在中國名山中,由于觀音、地藏、普賢、文殊四位菩薩信仰的流行而形成四大名山,分別是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五臺山。在四大名山,每當四大菩薩圣誕時,則會份外熱鬧,燒香拜佛者極多。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一区| 大香伊蕉日本一区二区| 麻豆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飘花| 香蕉久久AⅤ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色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三区不卡 |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揄拍|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性色A码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