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樹深,潘樹深講師,潘樹深聯系方式,潘樹深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37
    鮮花排名
    104
    鮮花數量
    潘樹深: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潛心學佛
    2016-01-20 41292
    香港佛學院·釋覺真法師 記述 潘宗光教授,廣東番禺人。倫敦大學化學科哲學博士,復獲倫敦大學科學博士、資深博士學銜。自1991年始,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1985年至今歷任香港政府科技委員會創會主席等職,其工作對推動科技發展和培育人才貢獻良多,于1997年獲“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獎”,并曾屢獲勛銜殊榮。嘗于1985年及1991年,兩度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亦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負責籌辦香港97回歸工作。潘宗光教授投身大學教育40載,在二零零九年一月榮休以前,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長達18年,曾為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兼理學院院長。現仍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南洋書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特邀委員、深圳市科技顧問委員會顧問、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核安全咨詢委會委員、華僑大學校董及內地多間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潘宗光先生近年接觸佛教,有感佛教不單是宗教,更是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實相,即作深入鉆研及身體力行;曾到臺灣佛光山參加七日短期出家,又到臺灣法鼓山及緬甸宣隆寺參加禪修集訓。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是香港盛大的文化節日。在書展廣場中的「佛教坊」蓮花綻放,讀者踴躍,尤為引人注目。七月二十一日下午,佛教坊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原來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出席書展,在這里為他的兩部佛學著作《佛教與人生》和《心經與生活智慧》舉行簽名售書--潘教授將所售書款,悉數捐贈與弘揚佛教及慈善之用,這一善心已讓我贊嘆不已,而潘教授這兩部佛學著作,供不應求,深受讀者喜愛,此刻發行的是增添版,就更令我驚奇了。因之,引發了我采訪潘宗光先生的強烈愿望。 以下便是當時的訪談實錄(問者簡稱「覺」,潘宗光教授簡稱「潘」)。覺:你是香港著名的理工大學校長,是理學博士,是名副其實的自然科學家。在一般人看來,科學與宗教是不相容的,甚至是對立的。似乎一講科學,就不能認同宗教,請問,您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您是不是也碰到過這樣的問題?潘:我在學佛以后,確實碰到過這樣的問題。也有人問過我,作為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是否會與學佛有抵觸呢?我的回答是不會。我想引用孫中山先生和愛因斯坦對佛教的看法來簡略地回應一下。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愛因斯坦說:「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人格化的神,揚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及宗教理論,涵蓋著整個自然與精神,它應該是建基於對萬有的體會而生起的宗教意識,將自然與精神結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佛教就正符合這些條件。」佛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在我看來,這兩個范疇雖然不同,但兩者的背后都貫穿著對因果的探索與學習。或者說,佛教和科學兩者對因緣的探索是不謀而合的,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特別嘗試利用自己對科學的認識,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佛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重要概念,又以科學的推論,來說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并非迷信之說。 通過多年來的學佛,我深切的體會到,佛教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僅僅空談信佛還不夠,還需要多方面而恒久的實踐,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深入學習。覺:最近,先生有兩部佛學專著《佛教與人生》及《心經與生活智慧》先后問世,很受讀者歡迎,也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一版再版,供不應求。您以一位理學專業的著名人士,是怎樣接觸到佛學,而又對佛學產生了研究的興趣,料想也必有一大事因緣,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這一思想歷程?潘:對這一問題,有點說來話長。在我小時候見到長輩在每月初一、十五吃齋,也經常焚香燭和設供還愿,那時候,我還以為這就是佛教。當然,現在才知道,這只是民間習俗,而不是佛教。不過,從小我對佛教已有了一種模糊的印象,只不過沒有時間去了解它,接近它,但從我的家庭來看,以往卻是一個天主教的家庭。我走近佛教、認識佛教是十多年前的事。說出來,也是與科學有關系的。那是一九八八年,我應邀到一家佛學會去主講《科學與宗教》,從此,我就定期收到這家佛學會寄來的「佛學講座」預告單張。終於有一天晚上,我無意中得悉翌晚有個佛學講座,剛巧我也有空,便去參加。那是陳家寶醫生講的佛學講座,聽完以后,覺得內容很適合自己,從此對佛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這可以說真是一種緣份。於是,先后去明珠佛學會,聽「佛學初階」的課程,到普明佛學會,聽系統的佛學講座,逐漸對佛教有了認識。佛教的基本理論「緣起性空」,這本是宇宙的自然定律,這不是佛陀創造出來的。而是佛陀悟到了這一自然真理。所以,「佛」是覺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是的的確確的眾生的導師。但是研究佛學,僅僅懂得一些佛教義理,是遠遠不夠的,佛教講究信、解、行、證,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得到證悟。所以我除了聽經,主動閱讀有關佛教的書籍以外,我亦嘗試過體驗修行的生活。一九九五年,找到臺灣佛光山參加了「七日短期出家」。當時參加的男眾弟子,按規定本須剃頭。但我任職理工大學,是一校之長,如果光頭返校,別人不理解短期出家之義,豈不要誤會我發生了什么事?那就不妥了。因此,得到星云法師的諒解和同意,我是唯一留發的。在那一個星期內,暮鼓晨鐘,青磬紅魚,三百多位短期出家人,無論各人的背景怎么不同,社會地位有何區別,全部平等,依教奉行,過著同一莊嚴、樸素、守戒的清凈生活,給了我至今難忘的深刻體驗。后來,我又利用余暇到緬甸的宣隆寺,臺灣的法鼓山接受禪修集訓。通過如法如儀的禪修訓練,我又獲得了更深一層的心靈體驗。因此,這幾年來,我亦養成了早起打坐的習慣。透過坐禪,使我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得以拓展心靈空間,逐漸擴大視野,處事的態度亦較前客觀和包容。舉例說吧,早前我曾請來百多名師生,對我這個校長的工作進行評核,最后獲得八點一分的總評分。別人評為成績不俗,在我來說,我是用一顆平常心來看的。也許我是第一個主動請師生評核我的大學校長,原因是我學佛以后,已不太重視個人的得失,評價好,固然好,不好,就要改善,目的還是為了改善。不斷改善,才能做好工作,有利社會。由於學佛有了更深的體驗,所以,我在去年(二○○○年六月)前往河北省石家莊市柏林禪寺,皈依凈慧法師(柏林禪寺前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成了凈慧法師的皈依弟子,這也是我的學佛因緣吧!覺:我們當今的科學研究,大都著重于經驗世界,而對于超經驗世界不是排斥,就是否認,甚至簡單化以「迷信」視之,這是符合科學精神的嗎?請問先生,您是怎么看的呢?潘:我從事科學研究數十年,對于佛學也有一點膚淺的認識,從我個人的體會,佛教和科學兩者范疇不同,但兩者并無沖突。我試以科學的推論,說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并非迷信之說。在我們的經驗世界里,是一個有長、寬、高的三度空間。我們的科學也是以這三度空間為準則發展出來的,我們的思惟因此也被這三度空間所控制著。我們可以認為時間是第四度空間,但無論怎樣,在同一時間里,祗有長、寬、高這三度空間。在此三度空間里,我們便只能看見「人界」及「畜牲界」。那麼,佛、菩薩及其它四道眾生是否會存在於其它的三度空間。或者在我們超驗的四度、五度空間里而不為我們所察覺呢?我嘗試用推理探討一下其可能性,并利用簡單的空間例子來說明科學的限制。 最簡單的空間是一度空間,它只有長度,沒有寬度和高度。對於生活在一度空間的生物,它們所面對的科學是很有趣又簡單的。假如,兩個生物同時在一度空間的線上生活,它們只有一個跟一個的向前走。它們知道,在一度空間里,由於沒有寬度和高度,在它們的科學領域中,后面的生物根本不可能超越前者。但假如后面的生物能夠掌握寬度,要超越前者,便不困難了。它只要利用寬度繞過去,使可以超越前者。但對前面的生物來說,因為它完全不了解有二度空間的存在,當后面的生物突然出現在它面前,它會覺得這是個奇跡,是特異功能,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其實在有長度和寬度的二度空間里,可以容納許多值淺同時存在,也就是可以有很多一度空間存在。但生活在某一個一度空間里的生物,就未必了解到有第二個一度空間的存在。它們總以為自己的空間是唯一的一度空間。但是生活在兩個一度空間(兩條直線)交叉點上的生物,便或許會輕微感覺到有二度空間的存在。它們可能就會擁有看來是奇跡的能力,就有可能穿梭於這兩個不同的一度空間。我們再把這空間的概念放大一點來看,在只有長度、高度而無寬度(或只有長度、寬度而無高度)的二度空間里,假如有兩個生物,一個頭向左方,另一個頭向右方,如果要它們改變頭的方向,在二度空間里是不可能的,在這里的生物,無論怎樣活動,都不可以改變頭的方向,如果要改變,就只有四腳朝天,顛倒過來。但是,倘若它們了解并能掌握到第三度空間(即寬或高),要改變頭的方向,便很簡單,只要利用寬(或高),就可以改變方向了。但在二度空間的科學領域中,這個動作是不可能的。如果發生了,對這些生物來說,又成了奇跡、神跡和特異功能。其實,在三度空間里,是可以容納很多平面,也就是可以有很多二度空間的存在的,但生活在任何一個二度空間里的生物,未必了解到有另外一個二度空間的存在,它們只以為自己的空間,是唯一的二度空間。在同一個三度空間里的任何兩個二度空間(兩個平面),它們不一定是平行的,在科學上,兩個平面的會合處,是一條直線,而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二度空間會合處的生物,便有可能感覺到或掌握到部分第三度空間的特性,它們就可能會擁有看來是奇跡的能力,可以穿梭於兩個不同的二度空間。我們現今的科學,以及人的思惟,常被三度空間的概念局限了。到底有沒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呢?我們不知道。在我們自身存在的三度空間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三度空間呢?我們也不知道。正如前面所述生活在二度空間的生物一樣,它們不知道有沒有其它的二度空間,或者有沒有三度空間的存在。我們只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不等於肯定它不存在。我們的科學是在第三度空間里探索,但其實宇宙里面是否只有一個三度空間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你看,活在深海里的生物,海是它們的生活空間,它卻不了解,還有另一個陸地上的三度空間,也不可能了解到陸地三度空間里動物走獸的情況。它只以為海是唯一的三度空間了。同樣,陸地上的動物,也無法知道深海里這個另外的三度空間的存在。但我們人類可以透過科學和聰明才智,穿梭於海的空間、陸、空在內的三度空間。對於魚類來說,海是它們的三度空間;陸地動物,就擁有陸地這個三度空間,但在海陸交界處也有兩棲動物的存在,它就會享有兩個三度空間,那么,在我們這個宇宙里,已知的就已經有好幾個三度空間的存在了。佛教早在二五○○多年前,已相信有三千大千世界。以現在的術語解釋,一個太陽系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是相等于一千的三次方(10003,相等於十億)的小世界(太陽系),所以亦叫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國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就是說,在離開我們很遠的太空里,有另外一個阿彌陀佛的世界。 我們目前的科學只知道在我們的太陽系外,還有無窮無盡的太陽系和星云,我們即無法知道其它太陽系與星云的情況,亦無法否定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可容納諸佛、菩薩與六道眾生的理念。此外,我們也不能否定還有許多另外的三度空間與我們的世界并存於一個超乎我們想像的四度空間里。假如真有一個另外的三度空間里有佛、菩薩的存在,而這個三度空間與我們所生活的三度空間是可以相融相通的。根據科學會合處是一個平面。佛、菩薩便可以透過這個平面穿梭到我們這個世界里來,在不知者看來便又是奇跡了。這樣的推論與科學并無沖突,因為我們目前的科學不能否定(或確認)其它三度空間或四度、五度空間的存在。在二五○○多年前,佛教的宇宙觀已經超越了現在的科學。佛經內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并沒有任何科學儀器,佛陀就已認識到一小缽的水里有無數的微生物,由此可見,無論宏觀或微觀的層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議的。 覺:愛因斯坦曾經說:「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這和佛教的般若學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和法相唯識之學中的「比量,現量,佛言量」是十分相近的。對此,您有什么看法?人的內心世界有多復雜,佛教的理論也就有多復雜。現在已經能證明,佛教是迄今為止,人類對自身內宇宙和外宇宙統一研究的深刻認識,同愛因斯坦、馬克斯、韋柏(Max.Weber)、海德格爾(Heidegger)、榮格(CarlGusterJung)的研究,有不少是相近相符,可以相印證的。所以,湯恩比說:「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傳播到了西方。」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信佛和學佛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將是佛學的世紀,對此,先生有何評論?潘: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杰出的科學家。他明確的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來的疑問,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佛教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念是很科學化的。在我們的世界里,牛頓定律規限著我們的思維。我們認為,任何可觸摸到的東西,也可以準確測量其長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實,任何東西都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更細小的原子、粒子等組成。到了很微小的領域,牛頓定律就不適用,要用量子力學才能了解它的運作。在量子力學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不確定性原理」(PrincipleofUncertainty也譯作「測不準定理」)這個原理指出,在處理很微細的粒子時,根本不可能測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它的存在是或然率(Probability)式的存在,是變幻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可見,在極微觀的空間里,物質是無常的、無我的。再看另一極端,在一個極大的空間里,我們也可體會到無常、無我。例如,我們坐宇宙飛船,作太空旅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當飛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時,整個宇宙間在不斷縮小,如果超過了光速,時間與空間都完全改變了。這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宇宙,會依我們的飛行速度而變幻著,整個宇宙空間也因為有物質的存在而產生變化。既然微觀的、宏觀的兩端是無常、無我的,中間便不會是恒常不變的。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與能量足可以互相轉變的(E=MC2),世界上很多事物、很多現象,也確是因為能量、質量的互變而產生出來的(核能發電就是一例),所以,世界是變幻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一切事物無常、無我。悟「空」的理念,就是非常科學化的了。佛家講「空」,并非一切虛無,這就像我們對「零」這個數目字的錯覺一樣,表面看來「零」好像甚么都沒有,其實它包羅萬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有。例如:在一○○的后面加一個「○」位,馬上增大,變為一○○○;你把一個數目乘以零,這個數目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以零除一個數目,則又要變為無限大。「○」又可以對其它數目不作干預,保持中立,任何數目加零或減零,都不會改變其本身數值。「空」就像「零」一樣,富於包容性,可變性。真能悟空,我們就不會執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了。 佛教的義理和思想精華正在逐漸為西方所認同,所接受,這是因為西方社會有現實的需要。不過,佛法的弘傳,一要看弘傳者的質素,二要善于與當地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相適應,正如同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中亞,再從中亞傳到華夏大地,都經歷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一樣。二十一世紀是否能成為佛學世紀,依然要看上述兩個條件。覺:不久前,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香港的「世紀論壇」上作了一次「物理學與美」的學術演講。他最后的結語說:「物理學研究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研究的盡頭是宗教。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請問先生,您對此有何感想?聯系您的學佛體驗,請談一談您的看法。潘:現代社會發展一日千里,資訊科技空前發達,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處身在疾風般變化萬千的環境中,如何使心靈平靜自在,不受困擾,從而提高心智效率,就成為現代人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佛教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旗幡在疾風中飄動,幡下的人在爭論,到底是風動呢還是幡動呢?答案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心在動。這個故事并非否定風動或幡動的外在變化,而是告訴我們:佛教不是以外物作為探討的對象,它是以人的心靈世界作為研究的重要對象。佛教無疑是心靈的啟示與教育。佛教的義理是心靈的智慧結晶。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命運和人生走向。所以領略佛教智慧,并應用於理解現實人生問題,就能為我們從諸多的煩惱和困惑中找到實際出路。由此看來,佛教文化就是心靈文化。心靈的高尚,才會有人格的高尚,人的高尚。楊振寧博士說:「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我想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因而是很正確的。覺:六祖慧能大師有一句名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他的本意是不執著於文字的、畫面的、理論的這些東西,而是強調親證親悟,自證自悟。其實,這正是佛家最可貴的認證論與方法論。(在佛家,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把這種強調自身證悟的方法,引入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的學習中去,那么,其學習效果一定會產生質的變化,對育才成才是很有幫助的。您認為這說法對嗎?你會這樣做嗎?潘: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身都潛藏著本有的力量及智慧,只是未經開發而已。譬如我們用手不能把木頭砍斷,但是空手道高手,能夠將自己的潛力集中在手掌上,在剎那間集中意志力,把木頭甚至石頭都砍斷。這不是特異功能,只是他有方法發揮出自己的潛能而已。人的智慧也一樣,我們本來有很多潛能和潛在的智慧,但就被無明煩惱和六塵所遮蔽了,被各種干擾蒙蔽了思維,就如同一顆蒙塵的明珠一樣。但我們又可以透過修行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斷絕外界的干擾,便能夠把層層塵埃抹去,讓明珠重新煥發光輝。這就不僅僅是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問題了,而是一切人,也包括大學生和一切學習者,都能親證親悟,自證自悟,那肯定會學習效率高,學習效果好,人生也將產生質的變化,我是深信不疑的。覺:佛教的本質是眾生關懷,亦即關懷人生,關懷人的生命,人的生老病死,人的自我解脫。在今天,不信佛、不理解佛教的人,依然是多數,在您看來,佛教應當怎樣走向人間,怎樣才能為廣大的人士所接受所理解?潘:近年來,很多大德致力於推廣人間佛教,對於普及佛教,影響深遠。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很認同佛教應該繼續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讓更多的人可以接近它,認識它,并藉著領悟佛法智慧,提升生活品質,讓每個人都活得更充實更快樂。現在資訊很發達,我希望透過不同媒體能夠引起大家對佛教的興趣,能鼓勵大家了解佛學,研究佛學,多讀經文,多聽大德的開示及精進修行,也就是說,信、修、行(或信、解、行、證)缺一不可。盡管我在十年前才開始接觸佛教,學佛的日子尚淺,但也深切理解,弘揚佛法,不僅是高僧大德的舉世工業,也是每一位學佛者的責任。所以我也不執著於效果,於一九九八年底出版了《心經與生活智慧》一書,希望盡一己之力,利用簡單的語言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幫助初學者去理解和掌握《心經》的大義。拙作出版后,得到各方的支持,短短時間,第一版即已售罄。后來又再版,再作修訂,增補。去年二月,我接受香港理工大學文化推廣委員會的邀請,以「佛教與人生」為題,在理大主持講座,受到在座一千多位朋友的熱情支持,又把此講座編輯成書,并且兩本書都配了錄像帶光碟,與單行本同時發行。光碟輯錄了講座的整個過程,除了原來的廣東話聲帶外,還請專人配上普通話聲帶,就是為了適應不同人士的需要。我希望能藉此引起更多的人學佛,讓佛教走向人間,走進生活。覺:您對香港佛教的未來,有何展望?潘:香港佛教歷史悠久,六百萬常住居民中有近六分之一信仰佛教。自覺光大師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以來,佛教又有長足發展,特別是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誕辰通過立法成為香港公眾假日,使佛教更加深入人心,覺光大師功不可沒。現在覺光大師高瞻遠矚,為香港佛教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創辦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這又是一項創舉,一項續佛慧命、燈傳有人的大事,對面向二十一世紀,培養新生代僧伽具有健康的理念,弘法利生的時代使命感,透過現代人的法治、組織、制度觀念,并配合高新科技與社會通識來提升當代僧伽教育的學術層面,使僧伽教育在香港得到完善,這是功德無量、澤及后世的大事好事。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在覺光大師領導下,人才輩出之日,將是香港佛教繁榮發展,正法久住之時。我衷心祝愿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培育僧才,多出僧才,住持三寶,弘傳正法,利益眾生,同成佛道。覺:衷心感謝。阿彌陀佛!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一区明星换脸| 国产拳头交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色欲AV蜜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jizz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小说 |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在线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广告|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啪啪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91国在线啪精品一区|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