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是迅速的復原
這句Rocky在電影《洛奇:拳王再臨》中的對白,最能闡述本月的自選主題「壓力與彈性」。今天的商業世界不斷轉變,我們在職場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挑戰。身處于相同的環境中,為甚么有些人崩潰之后要花上數個月才能再站起來,而另一些人卻甚具抗逆力,能迅速復原并繼續前進?為甚么有些人把壓力視作攀至另一高峰的動力,而另一些人卻輕易被壓力打敗?
抗逆力的7項機制
我在領導力及正面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成功的領袖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不會被失望及壓力打敗,不會讓它們成為目標的障礙──取而代之的是集中精神,依計行事,直至成功。基于不同的調查及研究,我在這里總括出抗逆力的7項機制,旨在解構個人功能及抗逆力的狀態,讓我們能在受控壓力下達至最佳表現。7項機制可分為3部份:
A) 內在自我機制
Mattieu Richard在他的著作《Happiness 》(p. 34)中說,外在條件不是快樂之本。如果太看重外在條件,我們會忽略內在的自我──我們的身體、精神狀態及認知,這些都影響到我們擁有怎么樣的抗逆力。
1) 身體機制──運動、休息及營養
2) 精神及心理機制──冥想及精神松弛
3) 認知機制──正面及長遠的觀點
B.) 關系機制
Marie Ebner von Eschenbach說:「生命中,我們支持的人,也是支持我們的人。」艱苦歲月中,沒有人愿意孤軍作戰,也不可能孤軍作戰。我們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得到社會支持,從中我們亦學會付出,同時我們也不能避免地跟自己建立關系。面對挑戰時,這些都能加強我們的心理質素及抗逆力。
4) 接受機制
5) 付出機制
如果你只會接受永不付出,你不會變得堅強及具抗逆力。Peterson及Seligman在24 VIA強項中,把「愛與被愛」列為強項之一,請注意,單是「被愛」不能成為此強項。根據Daniel Goleman (Goleman et. al, 2002),具抗逆力的成功領袖都能了解他人、同情他人、體諒他人并樂于為他人付出。為著一種對緊密聯系的渴求,我們必須自覺地、欣然地打開心扉,感受他人的困境及經歷。這樣做會幫我們跟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到頭來也能增強我們的自尊及勇氣去克服障礙。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提到的- people who help others are happier than those who don't。
6) 自我關系機制
跟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之外,跟自己建立良好關系也很重要。大部份人經常對自己太過嚴苛:過度批評自己,或太執著于自己的錯失或弱點,以至看不到自己的強項或成就。別再把自己當作最大的敵人,跟自己建立良好的關系,有助你度過難關。這樣做有三個步驟:首先,培養對自己的察覺、了解及接受──明白自己的強項及弱點;第二,培養對自己的尊重及欣賞──給自己鼓勵、耐心及無條件的支持;第三,培養公平地對待自己──犯錯時原諒自己、做得好時獎賞自己,當你實在不滿意自己所做的事或自己的態度時,用你對待他人的同理心及慈悲心來改變它。
C) 實踐機制
7) 習慣機制
模型中的最后一個元素是習慣。Tal Ben-Shahar在其著作《Happier》引述John Dryden的話:「我們先做就習慣,然后習慣做就我們。」我就以這概念來總結抗逆力模型,因為當上述的元素都變成你的習慣,便可以提高你的抗逆力。當這些機制變成我們的習慣,變成我們頭腦內潛意識的力量,我們便自然而然地有意志去行動,去對種種壓力及挑戰作出反應。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以上六項機制(而不是遇到壓力才臨急抱佛腳),它們便會變成如刷牙或沐浴般的習慣,在困境時自動化開啟機制迎戰。
總結
抗逆力的7項機制環環緊扣成一個緊密相連的系統。如果你選擇性地實踐其中一些機制而忽略其他,你只會徒勞無功。不妨問任何一位運動員,沒有精神上的抗逆力,沒可能有一個抗逆力強的身體。就算你的內在自我關系做得很好,但如果你在任何人際關系中都不愿付出,你也不大可能度過難關,因為在你有需要時,你周圍的人大概也不會站在你那邊,向你伸出援手。如果你對他人的慈悲心及關懷,不是習慣的自發而是假裝的或虛偽的,你也不會得到互相支持的親密關系。
7項機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對我來說很有效用,希望你也能從中有所領悟。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