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個或幾個價值觀作為主導價值觀,它們引導著社會價值取向和人們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正確的主導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發展、民族興旺。國內改革的深入、國際形勢的變化、科技革命的進展、人們思想觀念空前活躍的同時,出現了價值失范、目標闕失等現象。當前,中學生個人的理想追求有明顯的傾向性,他們熱衷于追求各種新潮的生活方式,津津樂道于編織現實生活的美夢,過早地去踐行成人化的社會生活。他們沒有熱切追求科學文化知識的理想,看不到知識的價值,有的甚至厭學棄學。在學校生活中,中學生往往看不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統一發展的關系問題。學生容易接受有關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談論,而對有關道德、政治建設的談論,卻不容易接受,甚至產生反感。這些都不利于他們良好的社會理想的形成。所以,盡快確立正確的主導價值觀是關系到國家發展、民族興旺的一件大事。
許多中國人見識到美國的宗教精神后,大致也會有同感:基督教和儒學,雖說不應該有高低之分,但其所影響的社會對之信奉程度卻大為不同。為什么會如此?原因之一是儒家歷來的傳統是把人分為不同的類別,即小人和君子之分,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說法。對讀書人產生的影響就是自認為道德有一定的貴族氣息,結果“禮不下庶人”,使一般的民眾缺乏對信仰的執著追求。基督教提倡的是人人平等,讀書人沒有獨占知識和信仰的權利,教堂常常可以成為“反智主義”的大本營,對抗有教養階層的文化霸權。所以,美國的平民百姓,對讀書人而言并沒有道德劣勢,他們常常通過宗教式的“勵志”,使自己與優勢階層在精神上平起平坐。反觀中國的知識階層,盡管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但其高瞻遠矚,超然于世,企圖站在現實之上來改造現實的良好愿望,卻并未填平理想與實踐的鴻溝。因此,綜合、改造、借鑒中外兩種資源,結合本國實際,特別是針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溺愛誤區,本課題研究具有相當的現實性、緊迫性和未來成長性。
教育的第一要素是育人,育人的關鍵在于立志,立志的過程就是樹魂立根的過程。“勵志教育”就是由學校、社會、家庭通過一定途徑和形式對學生進行的長期行為目標方面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個人行為等方面,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胸懷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