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出息的人,因而十有八九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抓得很緊。然而小孩子正值貪玩的“黃金時期”,當然不會可憐父母之良苦用心而俯首貼耳或專心致志。我們如能按小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來采取一些措施,還是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的。 一、縮短時間法。如果你想讓孩子做1小時的功課,那么就把這1小時的時間稍微縮短,讓孩子做55分鐘或50分鐘。事實上,這5分鐘或10分鐘雖不多,但在心理上卻能減輕很大負擔。也就是說,感覺上的負擔,55分鐘的功課比1小時的功課要輕松好幾倍。這種方法,小孩子一般都能欣然接受。 二、調整計劃法。小孩子在看電視或者連環畫,而且正入迷,如果中途被家長打斷,要他們“好了,做功課的時間到了”去做功課時,他們會相當地不情愿,即使到了書桌前,也是心不在焉,還一直想著剛才的電視或連環畫。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做功課的效率自然不高。碰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調整原定的計劃,抓住適當時機,讓孩子緊張的情緒放松以后,再讓他們去做功課。這樣效果要好得多。 三、輪換科目法。小孩子如果一直做同類的作業,往往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飽和”。相反,對于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即使需要一定的緊張度,但因為還未達到心理飽和的狀態,可以產生新鮮感。因此,同樣是做功課,如果數學做膩了,可以讓孩子換一個科目,如語文或英語等,孩子就會愿意繼續做下去。 四、巧用個性法。正如人人長相各有不同樣,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因此有些學習方法對某些孩子非常有效,對另一些孩子卻可能無效。如:對好動貪玩的孩子,最好能把書桌周圍那些和做功課無關的東西都收起來,這樣就不會使其因貪玩而分心了。一般來說,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個性的,因此有責任、有條件讓孩子養成適合他們個性的讀書方法。 五、意愿激勵法。如果能讓孩子了解,為了自己的前途,現在辛苦讀書是絕對必要的,那么,對孩子來說,這就將成為一個比什么都強烈的用功動機。可以讓孩子談自己的理想,讓他們的理想充分擴大發揮。這樣一來,許多孩子會自然而然地領悟到:要實現自己的理想,現在就非努力用功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