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時候,我就給自己說:在和寶仔一起成長的路上,一定要注意,不能給他隨意貼標簽。但是,生活中我還是無時無刻不在給他貼標簽,哪怕再謹小慎微,也總是會不經意間給他“戴了帽子貼了簽兒”。
最近的一次貼標簽行為,是我和寶仔被介紹到一個思維繪畫的培訓班。當時我問她們和普通的美術班有什么區別,負責咨詢的老師就拿出他們獨有的一個畫板,介紹著老師的講課方法。我看著那個畫板上一個個不同顏色的小方格,里面是拼音。于是我就隨口問了一句:“針對這四歲多的孩子,拼音對于他們來講是不是有些太難了?他們對于拼音的理解就是零啊!老師從最開始就要導入拼音嗎?”可能是我當時的語氣有些疑惑,對于“拼音”兩個字的疑慮導致我的語氣有些重。于是在旁邊聆聽的寶仔就忽然開始抗議:“我不要在這里,不要在這里!這里太難了!”
一瞬間,我頓時醒悟:我又給他貼了一次標簽!這個標簽來源于我不經意間的暗示:就是拼音對他有難度,尤其是現階段有難度!
我覺得自己平時已經處處小心,時時注意,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簽,但還是會在若干個不經意的時候為寶仔貼上一個又一個的標簽。
而我接觸到最為明顯的貼標簽的例子是我曾經還是老師的時候,我親身經歷的一個場景:當時一位新老師因為孩子上課打鬧不配合她的教學而請家長過來。孩子的媽媽談及孩子就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憤憤模樣,把孩子的一切說的很不堪,比如不愛寫作業,不愛看書,愛玩游戲,愛頂嘴,不好管……其實,這位媽媽已經無形中給孩子貼了如此之多的標簽,把孩子否定的一塌糊涂。而站在旁邊的老師也頻頻點頭,和家長很有“共同語言”的感覺。這個孩子大約十歲左右,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無所謂的站在那里,偶爾翻個白眼兒給自己的媽媽。
當時我就直接走上前,對家長和老師說:“其實有時候玩游戲也是一種學習,頂嘴時孩子的腦子在飛速的運轉。這些都是有利有弊的。”然后又拍了拍那個孩子的肩膀,對他說:“寶貝兒你先去班里呆一會兒,寫寫作業看看書。等下媽媽和老師就過去了。”孩子感激的看了我一眼,匆匆的進了教室。
這時我和我們老師站在一起,面對孩子的媽媽說:“您對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兒對孩子進行無數的否定。否定太多,孩子也就真的被否定掉了!您看關于孩子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私下里談。而現在,不妨多發掘孩子的優點,給他建立足夠的自信心!”老師立馬也明白了我的意思,當下和家長溝通了孩子在班里的成長,肯定了孩子的成績。雖然淘氣,但是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
其實這樣的否定標簽,對于孩子來講應該是屢見不鮮的。從小我們就會站在成人的立場上,頂著“愛”的光環,告訴他們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給他們立下無數的規矩,對他們說了無數的“不”:不行、不能、不可以……孩子年齡越大,這些“不”就越多!當他們因為好奇、因為調皮、因為童真,違反了我們的規矩,我們就會搖頭說這個孩子太淘氣、這個孩子不聽話、這個孩子太愛動……等等一系列的標簽迎面撲來,打得孩子暈頭轉向摸不著北,可怕的是最后居然慢慢的就承認了我們貼的標簽:我就是這樣的孩子!熟不知,家長更希望你不是這樣的孩子!
還有一些標簽,更是在生活中不經意的就出現了。比如在餐桌上,家長說一句這個孩子真愛吃辣。這就是一個標簽,重復幾次后,這個孩子對于辣味的需求,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親朋好友的聚會更是標簽的聚集地。大人之間推杯換盞,你家孩子怎樣怎樣,我家孩子怎樣怎樣。而出于我們國人的“謙和”之文明傳統,如果有人說自己家孩子如何之不好,大有人在的會配合說自己家孩子還不如這個所謂的不好的孩子。往往事無巨細的例子說上來,忙著證實自己家孩子的不足。總之,沒有最不好,只有更不好!但是說著往往無心,卻不知被有心的孩子貌似無意的聽了個正著!
而肯定的標簽,不是沒有,只是相對于否定的標簽來講,太不夠細致,不夠精準。一般情況下都是大而化之的說一句你真棒,你太棒了,媽媽為你驕傲等等!
總結下來,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做為家長并不能完全避免給孩子貼標簽,而標簽也不是必須不能貼。只是我們要清楚,標一個標簽幾乎等同于一種暗示,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如何變不利為有利、正確的、有效地為孩子的成長貼標簽呢?
一、多夸獎少批評,為孩子輸入正能量:“好孩子”是標簽,“就會耍小聰明”也是標簽;
二、善意提醒勝過直面刺激,“我認為你完全可以嘗試”PK“我就知道你不行”,無數次對孩子不滿的否定與刺激足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三、一定切記:孩子的成長是在不斷變化的,他們的未來有無數的可能,家長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
世事皆有利有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不妨多用發展的、贊許的眼光看孩子的一路前行的腳步,順利引導他們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