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秋分。秋分,顧名思義,就是將秋天一分為二之意。詩曰:“寒暑平和晝夜均,陰陽相半在秋分。”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霜降”是秋季的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稱秋分。
“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秋分這一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赤道,此時南北晝夜平分。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意思是說,進入秋分后,天氣開始停止打雷,將要蟄伏的蟲類在洞穴四周培土,殺氣越來越盛,陽氣一天天衰減,河湖的水開始干涸。此時漸近深秋,涼意漸濃,秋天的蕭殺之氣顯現。
秋分作為重要的節氣之一,全國各地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像祭月、吃秋菜、送秋牛等趣味習俗。雖然現在中秋有祭月拜月的習俗,但是按源頭講,秋分才是祭月節的源頭。據相關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后由于人們對中秋節的重視和中秋之月的特殊含義,“祭月節”就由“秋分”調至中秋。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現在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所以在秋分節后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以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中秋后降雨逐漸減少,天氣干燥。又因秋季五行屬金,金主肺,所以秋分后重在益肺潤燥。因此在飲食調養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