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早已離我們而去,國慶長假還讓我們意猶未盡,而今重陽節又悄悄降臨。那么對于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是怎樣的呢?
農歷九月初九(2013年10月13日)為重陽節,為何是“重陽”呢?易經八卦里,陽爻用“九”來表示,第一爻為陽為“初九”,第二爻為陽稱之“九二”,而第六爻為陽爻則稱“上九”,9月初9是二九相重,故稱為“重陽”。在民間人們有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鮮明地寫出了在重陽節登高懷遠,遙寄相思之情。在唐代,重陽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大家都到山上去游樂,插戴一種叫做茱萸的香草。
至于重陽登高習俗的由來有這么一說,講的是東漢時,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父母因瘟疫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他一把降妖青龍劍。到九月九日時,道人告之瘟魔又要來臨,讓他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的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父老鄉親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讓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最后他還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流傳下來。從那時起,人們就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又由于金秋時節,秋高氣爽,山間景色宜人,登高遠望可開闊視野、讓人頤養性情,所以被現今很多人喜愛。
另外,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據說重陽節早上,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并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糕”的諧音為“高”,故也含有登高的意思。現在的重陽糕,因地因人不同而各式各樣,無固定做法。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是孟浩然告別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和飲菊花酒的風俗,所以又稱菊花節。九月俗稱菊月,很多地方都會舉辦菊花大會,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賞菊游玩。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愛蓮說》里“晉陶淵明獨愛菊”,可見菊之美啊。而現在,三五知己游山玩水,喝酒賞菊漸漸成了一種潮流。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加上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和清明節、端午節、和孟蘭節一樣,重陽節同樣也是我們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民間常在此日舉行祭祖以緬懷先人。同時,重陽節還推行敬老活動,盡顯孝道,推崇人倫道德。
除了以上的傳統習俗被傳承之外,各地區還形成了屬于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在這里就不再一一陳述。但無論怎么樣,作為炎黃子孫,學習傳統文化并發揚和傳播不僅僅是我們的責任,還是我們崇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