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只能活一輩子,什么前世來生都是無稽之談。我們要感激父母孕育了概率如同中500萬大獎的你/我/他/她,能在世上走一回,所以我們要珍愛生命,珍惜感情,孝敬父母,做好工作,強身壯體,走好自己的一生。 一生有長有短,我們雖然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擴展生命的寬度,讓我們的一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有人說:“人要堅持一個中心,即:以健康為中心,健康是1,其它都是1后面的0,沒有了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了”。 “二理” 大家知道“人”字是由一撇和一捺組成的,它反映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即人的生命是由生理和心理構成的。首先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同時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要求實現人的心理需要。人是有社會交往的人,因此做人要有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 一位朋友告訴我:“人要堅持兩個基本點,即:瀟灑一點、糊涂一點”。我理解其中的含義是在生理上要瀟灑,堅持衣食住行上的灑脫和體育運動上的廣泛;在心理上要“糊涂”,堅持心胸坦蕩,不要斤斤計較。人的氣質和素質就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綜合表現。 “三量” 人的生命可以用三個“量”來衡量,每個人都有三個“量”的積累和漸變的經歷。一曰膽量。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是指年少膽大。二曰力量。所謂壯年就是力氣最大的時候了。三曰肚量。肚量和知識是成正比的,知識是個圈,學的越多,圈就越大,想學的東西就越多,肚量就越大。 隨著知識的積累和閱歷的豐富,達不到“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境界,也可以心大一些了。我的大師哥曾對我說,他保持三個作風,即:助人為樂、自尋其樂、知足常樂。他雖然63歲了,看上去還不到50,可見他的肚量是大的。 “四季” 人的生命猶如北方的一茬莊稼: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嬰幼年是長身體的時候,青少年是學本領的時候,中壯年是做貢獻的時候,老年是要保養的時候。 人們應當懂得在什么季節去做什么,否則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人講:人在50歲前是用身體換金錢,50歲后才知道用錢換健康,這種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五通” 大家知道人有面部五官,即:目、耳、鼻、舌、口。還有五臟,即:肝、腎、肺、心、脾。但是好多人恐怕不知道五官和五臟的密切聯系。 其實古人早在《靈樞·脈度》里就告訴我們:“肝氣通于目”、“腎氣通于耳”、“肺氣通于鼻”、“心氣通于舌”、“脾氣通于口”。這就是說人的身體各器官是一個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的系統,因此要注意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使之運轉正常。 “六欲” 談到人的欲望,大家會各持己見。我的觀點是人有六欲:一是食欲、二是色欲、三是求知欲、四是活動欲、五是領袖欲、六是占有欲。 孔子曰:“食、色人之性也”,沒有異議了。求知是人生存的需要,也應當沒有爭議的。活動是指勞動和運動,人生下來是有活動要求的,不愛勞動的人恐怕也愛打麻將,總之活動是要有的。領袖欲是教科書上說的,占有欲是眾所周知的。其實人的職位越高,占有欲就越大。人有欲望是正常的,關鍵是能否像陳毅那樣做到 “手莫伸”,因為“伸手必被捉”。 “七情” 人都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大家也都知道人的情緒是關系身體健康的大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世界衛生組織的《維多利亞宣言》告訴人們健康的十六字真言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少酒、心理平衡”。 如何使自己保持一個開朗快樂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因此筆者的網名有“笑看人生”/"樂趣老人"/"一波海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