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周期理論里,企業標準的生命周期分為發展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企業的每個階段里,有一個始終避不開的共同話題,就是如何進行成本控制。雖然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其決策者的關注重心不一樣,比如在企業的發展期和成長期,可能因為搶占市場或擴大經營規模等等這樣那樣的理由,而暫時忽略內部現行成本的控制,但事實上,企業決策者自覺不自覺地依然在考慮現行支出與未來收益的問題,這其實也沒脫離成本的范疇。由此可見,成本的問題貫穿著企業的興衰。
成本會計是會計模塊中分量最重的一個,是為了求得產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產費用的會計,其工作核心就是成本核算。實際上,在泛化的成本概念中,成本會計不僅僅在制造企業存在,如果把企業的經營對象概念化為產品的話,那么在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從成本會計角度核算其經營對象產出過程中的損耗程度。這個泛化后的成本會計幾乎包涵了資產、費用、預算、成本等等財務流程的整個內容。因此,泛化后的成本會計工作,是核算企業經營對象產出過程中的支出情況,據此而有了對企業經營成本進行控制的職能。
監督和服務是會計工作的兩大主要職能。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采取預算規范、過程監控、結果評價分析等會計手段以達到企業活動的會計合理性和可控性目的,是財務上進行會計控制的方式,同時也是監督服務職能的具體體現。
在企業不同的生命周期中,可能采取的成本控制手段不一樣,但根據成本控制的時點,一般地,可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
成本的事前控制手段一般是指預算,通過制定合理的預算方案對企業未來經營進行方向性維持。
預算會計主要是通過對企業前期或者同行業的相關數據積累的分析判斷,預測出企業未來期間可能發生的普遍情況,進而制定出企業在未來某段經營期間內需要控制或者達到的指標或數額范圍。
預算方案應該具備一定的彈性。根據歷史數據預測出來的結果終究不是企業真實發生的情況,因此,給予預算方案的合理偏差容忍是必須的。同時,預算方案也應該盡可能的剛性。預算的目的在于規范,需要較強的執行力度保證。剛性的預算方案有利于強化企業經營的可控性。
理想的預算方案應該是將企業的經營的各個方面包涵進去,不僅僅包括企業各方面的支出情況,還需要包括根據企業歷史成長情況及當前經營情況所預測出來的未來可能的收益。
預算方案的彈性避免企業發生突發情況時措手不及,剛性則是保證預算方案的執行,因此,合理的預算方案應該是切合企業實際的。
成本控制的事中控制手段可以包涵整個財務流程,比如預算的執行滾動、資產的現狀管理、費用的實時審核、應付的支付審核、稅務的納稅規劃、出納的付現控制等等。在這個階段,財務的每個模塊都不是獨立的,也無法獨立。
預算的執行滾動,目的在于實時反映企業經營狀況,以便于及時對經營決策進行調整。資產的現狀管理,不僅包括資產的實物存在管理,還應包括資產的狀態管理。資產的實物存在管理是指保證新購進資產無偏差、已存在資產帳卡物一致和報廢清理資產的實時清算;資產的狀態管理是指對資產使用現狀、使用頻率、使用狀態、維修情況等實際使用過程的監控。費用的實時審核,關鍵在于平衡業務發生的真實性(包括票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預算的控制性、會計制度的規范性以及合法性之間的關系。應付的支付審核和出納的付現控制,主要都是審查支付金額的合理性、支付對象的真實性等。稅務的納稅規劃,主要在于通過對應稅項目的合理調整而合法地降低企業稅負。
在事中控制中,財務的各個模塊都不是孤立的,從財務角度對企業的經營成本進行規范,強化其可控性和合理性。
成本的事后控制手段主要是指經營成果的評價分析。
對經營成果的評價分析,有對一個期間或連續期間財務狀況的總體分析,有對一個期間或連續期間某個財務項目的分析,也有對某項決策在一個期間或連續期間財務情況及經營情況的影響。
財務報表是企業經營情況在財務上的專業體現。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現金流量表附表一,共同構成了經營情況在財務上的直觀體現體系。
實際上,規范的“3+1”報表包涵的內容簡而大,直觀上,不僅外行人不容易看懂,財務人員也很難直接得出結論。這些報表只是作為經營結果和評價分析的依據,很難對決策者起到直接的作用。
對經營結果的評價分析,其實質是將經營期末的財務數據解析為實際經營情況,從而對實際經營情況的合理性進行判讀,以得出該期經營情況在財務上的影響和企業未來發展影響的相關結論。
經營結果的評價分析從來都不只是對歷史數據的解讀,還有根據解讀出來的歷史趨勢對未來走向的預測判斷。只有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才會對企業的經營情況起到有力的影響作用。
雖然完整的成本控制階段按發生的時點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部分,但是由于不同的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其規模、經營方向和經營理念的不同,成本控制的手段也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隨著生命周期的漸進,成本控制手段愈加完善,從發展期的初步建立到衰退期的重點關注,是一個避不開的周期。
處于發展期和成長期的企業,其注意力主要在于市場的開拓和穩固上,必要時可能會實行一些違背成本控制理念的決策。事實上,在這兩個階段的企業,更多的考慮并不是現行成本,而是未來可能的收益即機會成本。在管理學上,可行性方案的選擇考慮的不僅僅是成本的支出,還有對未來收益的期望。
處于成熟期的企業,市場基本穩固,產品收入增長后勁不足,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將注意力逐步轉向內部現行成本的控制上。在這個階段的企業,逐步完善內部控制手段,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財務流程,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加強經營成果的可控性。
衰退型企業,市場份額逐步喪失,產品收入退減無力遏制,為了延長企業壽命,注意力將更加集中在內部成本控制上。
無論企業處于哪個生命周期階段,也無論企業處于經營的哪個時點,成本控制的身影無處不在。它是財務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財務工作在企業的作用和職能履行的核心依據。所以對于財務人員來說,成本控制的意識至關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