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自己造成的,因為不能分解,不能協調,不能釋懷,不能融合,所以成了包袱,成了壓力,成了痛苦。
痛苦與人于己有好處否,答案是;讓自己更加不堪,親者痛,仇者快。
我們中國人的含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們的痛苦,我們不善于走出自己的環境,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搞窩里斗,成了我們的慣性思維。
因為這樣,我們每到一個企業診斷,業主都幾乎100%問,你們在這個行業多少年了,而我們的回答是中國很多行業、尤其工業品行業經營水平相對較低(很多企業尚處于推銷階段)就是因為我們的被塞習慣思維,我們自以為是造成的;所以,我們顧問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來講,需要跨越兩到三個行業,做過總監以上崗位的人員方可勝任,因為大多數中小企業現狀要求太高了,非此條件而不能勝任;這樣回答后,業主多是無言,因為,這就是大多數中國中小企業現實。
我們太愛面子了,甚至為了面子可以犧牲效益,為了面子可以否定成果,為了面子可以犧牲優秀人才,犧牲價值和利潤,我們的企業文化造成的,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提出“中西融合”是大勢所趨,需要在中國思維模式基礎上,融合西方智慧,中小企業業主也迫切需要走出自己設置的發展障礙,思想轉換如“情理法與法理情”的轉換。
不否認我們很多的業主,至從改革開放以后,膽子大,抓住了機遇,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取得了一定得成功,沒有認識到中國改革開放,在政經時代只要有勇氣走出來就能賺錢的事實;沒有商品,何談其他因素。
“然后很多以此為標準自以為是的超過現狀認識的不在少數人”沒有認識到在經營發展今天,已到了智能化思想整合的經營時代,要靠的是多方面的整合,才能形成競爭力的現狀,若藐視外部存在的一切,以自我中心,拒絕接受外來思想,排斥和抵觸與自己思想不合的人才環境,將漸行漸遠,脫離了行業發展的平均水平,最后讓企業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的,不在少數,這是現狀。
一方面是生存和發展的困難,中小企業的發展現實,融資渠道的艱難,缺乏有效的渠道和途徑,另一方面還在于自身思想的局限造成的。
前不久我們組織了一個論壇“中小企業發展優勢”我們認為,核心力建設,二是建立自身機制,三是營銷、價值鏈整合和商業模式建制,為前景;
我們不比國企,我們沒有那么多的先天優勢,有的只是怎么整合自己、建立機制,能夠根據自己所處階段,和核心特點,建立起現代高效的運營制度,就可以通過有效途徑走融資這條路徑;既可以通過渠道融資,又可以在相應優勢項目上,通過相關投資路徑找到出路;前提是優勢與機制的整合。
船小掉頭快,中小企業通過自己的核心優勢,理清和整合自己的價值鏈,以及建立屬于自己商業模式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途徑,這幾年,無論以連鎖形式組合上下游的,還是通過有效定位,品類構建、游戲規則制定的很多成果企業來講,都形成了自身的核心優勢,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企業不在少數。
這幾年對中小企業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獲得成功的,無論是“貝發集團”文具鏈條的整合,還是“盛雅倫”指甲鉗標準制定模式,無論是“聚成模式”上下游學習卡整合,還是“流行美”附加價值操作模式,等獲得成功的中小企業,無不是走出自己所設定的框架,所在的行業,通過整合和延伸,或像廣州電信和廣州公交的混業整合模式,前提條件都在走出自己的環境,然后才找到了自己發展空間這樣的現實基礎的。
渠道是另一塊融資的途徑,民間資金在今天的中國來講,還是相當充裕的,哇哈哈和格力都是渠道經營獲得成功的典型的案例,但前提是需要建立自己的渠道體制;今天我們很多的中小企業,跟自己上下游關系非常的緊張,原因是在賬期上沒有形成規律管理模式,缺乏誠信,大家都學習“蘇寧”和“家樂?!钡冉K端類金融模式,圈錢用資模式;所謂行業不同,操作方式千差萬別,豈可都能模仿的;要想建立自己的優勢,就需要整合,建立自己的核心力,在價值鏈上有一定的話語權,然后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鏈,形成自己發展的未來優勢,通過共性文化來組合,按照共性規則行為處事,才可與時俱進。
上面通過中小企業現狀分析,這些條件都是以業主的高瞻遠矚為基礎的,這要求業主需要走出自己的產業,行業,到價值鏈甚至外業找發展的靈感,要突破自身的限制,一方面需要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開闊自己的心胸,格局和視野,走出自身認識和理解的誤區。
這些年,許多中小企業主出來讀MBA,現在流行國學熱,姑且不談收獲幾多,先要看到一個事實,由于利益關系和員工慣性思維的緣故,業主,董事長和總經理,不是問題解決的最佳人選,甚至組織成員也不是最佳的,所謂術有專攻爾,業主需要看到這樣的一個現狀,需要積極根據企業現狀設定合作的條件,這需要理性對待。
大多數中小企業最大的困境是,缺乏傳承機制,導致人才斷層的現象十分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一方面對于骨干人才實施制度投鼠忌器,怕人才流失,企業的經營效益在此就打了折扣,另一方面,企業無法有效拓展,人才隊伍跟不上,這個還是企業機制上的問題。
再者是業主只有正確看待資源的分配和物質、精神、環境的平衡,企業才能夠健康發展。
大多數企業主不明白,企業是企業人的企業,而不是某個人的企業道理,認為是自己的,結果是,員工還怎么會有激情努力呢,你的企業,我是打工的,企業有問題跟我什么關系啊,這就是理念認識上的問題。
“小企業自己的、大企業組織的、團隊的、大家的,國家的,世界的”這就要求業主要大氣,明白做企業的本質是什么,賺錢只是一個方面,讓更多人獲得成功,獲得發展才符合了企業發展的規律,只有大家認為企業大家的,才有了歸宿和使命,否則就只有你個人或者幾個人支撐整個企業的發展,無法發展就不奇怪了,業主只有避免小富即安的思想,企業才能持續發展。
明白取舍,明白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規律,才能更好的有為。
每個人的精力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和各種因素制約,逐漸改變自己思想和行為,明白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不要追求完美,讓包括自己在內的人員,在合適時候做合適的事情,不要高估自己,要多借團隊或者外力的作用來完善自己組織和團隊。
因地制宜,因勢而為,開放自己,正確面對榮辱得失,以大局為重,就能確保企業的健康發展。
世間一切自有定論,當更多考慮除了自身之外的所有人利益的時候,通常社會會評論為企業家,企業家會更多在業主本身利益基礎之外考慮別的利益因素,這個似乎也是不能強求,順勢而為已,人為名為利而作為,成功是成功之后總結出來的,人生天地間,只要無愧,則不憾此生耶,想來無此憂慮為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