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培訓師是一個無底的水壺,總是有向外倒不完的水;有人說培訓師是良性的蓄電池,總是有輸不完的電。既然選擇了培訓師這個職業,便注定了這一生要持續地充水充電,使之不至于枯竭。因此,學習也就成了培訓師永恒的主題。
持續學習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意志,它和懶惰永遠是競爭對手。身體懶惰不要緊,但思想不能懶惰。當固守某一片天空和土地的時候,你的適應環境和參與競爭的能力在無形的消磨中悄悄下降。
既往的經驗世界里,人的學習主要是通過閱讀書本獲得知識。而現代的學習理念崇尚全方位的學習,把整個“環境場”比做一個“學習場”,是立體化的吸收模式。
我經常說一句話,“兩人行,必有我師也。”只要對面站的是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有你可學之處。
卡可夫認為,知覺比感覺來得更可靠,對于事物的認識如果只局限在機械的結構構造中,是一種落伍的表現,同時,知覺是對事物的總體認識,是完整的“環境場”和“心理場”的融合。所以,這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學習的對象和范圍只是整個外部世界,既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也包括物質世界和意識世界。
引經據典式地說了一大通話,最終是為了說明一點:學習是一個無限制的概念,要隨時、隨地、隨人地學習。
培訓師這個職業很忙碌,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地研究某一專業領域的問題。培訓師這個職業也是一個對體力和腦力有著雙重要求的職業。培訓師這個職業也很孤獨,經常要孤獨地走在陌生的遠方。
所以,忙字一直是培訓師職業生活中的主題曲。正因為忙,一些培訓師就把它當成不愿意學習的美麗借口,不愿意看書,不愿意聽課,不愿意寫文章。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很多培訓師把工作之余的學習當成了忙的延續,殊不知在工作中也是一種學習,學習是貫穿培訓師生命的始終,而不是僅僅是空檔時的繼續忙碌。
課堂上教導學生是種學習,因為你可以在與學員互動中獲得新知,得到新的啟發;在與同行的交流中也是在學習,因為你可以拓展視界,避免閉門造車;在生活中也是一種學習,因為每個人都有生活的哲學,你可以領悟人性的光輝;在休閑中也可以學習,因為可以減輕壓力,平衡心智。學習的形式多樣,學習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以前,聽一些講師說一年要讀多少多少本書,但我想問一句,你到底認真研讀了多少本書,鉆研過多少個專業問題。讀書多,讀書雜,未必是好事。讀書可以沒有目標,但一定要有目的。有針對性性地讀書才是有效的讀書,否則讀得越多,消化不良的話,你的思維越混亂。這樣還不如專門讀一類書,精通一個方向,讓讀書成為一種有方向性的活動,你的沉淀才更有疊加的可能。
培訓師一定要做個好學的讀書人,否則只是憑老經驗行走江湖,是走不下去的。讀市面的各類書籍良莠不齊,以前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不是說所有的書都能讓人進步,讀的書不對頭還會讓你退步。所以,選好書、選對書是每個讀書人要重視的事情。書要讀經典書,要讀原著。因為經典之作是經過千百年歷史見證過了,是有一定的社會價值的,否則就不叫經典之作了。
優秀的培訓師是從培養自我意識開始。自我意識包括自我暗示、自我激勵、自我牽引、自我發現、自我行動和自我評估。當一名培訓師剛進入職業領域之時,他會有一段迷茫期,這是一個讓社會認知與認可的艱難過程。實際上,培養自我意識也是自我學習的表現,因為內心世界的構建和優化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過程,也是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一位剛出道的培訓師要走向成熟,既要自我發現潛質、自我評估現狀、激發有利行為,形成有序的螺旋式發展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