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結式(梳理概括式)。
一堂課結束時,教師以準確簡煉的語言,提綱契領地歸納小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以便讓學生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總結概括的能力,起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2.對比式。
在課的結尾,適時地對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對比,既可以幫助學生搞清不同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加深對所學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
3.串聯結塊式。
有些知識講完以后,在課的結尾,幫助學生摘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轉化條件,把所學的新知識及時歸納到已有的舊知識系統中去,從而使前后知識融為一體,可謂“情景交融”。
4.懸念式。
課堂結尾時,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不作解答,以造成懸念,預示新課,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渴盼“且聽下回分解”,這樣此課的“尾”就成了彼課的“頭”,使新、舊課之間有銜接,把一次次的課堂教學連貫起來。
5.探索式。
“滿堂灌”決不是教好學生的最佳方法,講課時要留有余地,促使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在形容中明辨是非。
6.實驗式。
在教學中,有些內容難于理解,若能設計一些演示實驗或學生隨堂實驗或實驗習題,作為課的結尾,這樣的小結既可以突出重點克服難點,又能檢查課堂教學的落實情況,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不斷形成技能,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練習式。
練習是教學過程中的不可缺少一環。一堂課結束時,教師應抓住重點和關鍵性問題,精心設計練習題,通過動手動腦,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練習題要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層次要由低到高,由簡到繁,口答和筆答相結合。
8.延伸式。
把一些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而課堂上又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來課堂結尾時作為聯系課內外的紐帶,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課外延伸,從而達到拓寬、發展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
9.歸納式。
歸納式是通過對個別事物的考察,從而得出一般性結論的思維過程。
10.分類式。
物質的分類,可從組成、結構及性質等不同側面進行分類。分類會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有些概念通過分類可以更加明確。
11.概括式。
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分析、概括,可總結出規律,強化和鞏固新知識、新概念。
12.系統式。
要教會學生經常注意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歸納到已有知識系統中,使知識系統化。
13.口訣式。
把一些零散的必須記憶的知識、操作步驟、重要的化學概念編成口訣,可以增強學生記憶知識能力。
14.發散式。
發散思維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的思考問題。教學中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用一種試劑鑒別及實驗設計等練習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