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商業文明的高速發展正在沖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商業的包裝下,中國出現了一股新的國學熱,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復興?
傳統文化有好也有壞。但很難用國學這一單一的因素來解釋過去的文化究竟是好還是壞,一般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器物、制度和理念。商業化的包裝只是一個行銷手法,傳統文化到底還有沒有用,該看怎么去理解它的理念。如果對傳統文化的理念只是生搬硬套,比如讓小孩子穿古代的服裝、念古代的經書等等,那只是把器物這一表面的東西弄過來,沒有觸及理念這一核心部分,事實上也無法很好地承襲傳統文化。
商業化的包裝,使國學變成國學熱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今中國在經濟上迅速崛起,當我們面對世界的時候,一定要有自我認同,因為內心的空虛會使人變成純粹的經濟動物。經濟崛起后,一方面認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國家,甚至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但憑什么呢?不能光憑經濟,拼到最后,即使有錢了,各種社會問題也會不斷涌現。
國學熱必須很快從通俗化進入深刻化,要回歸經典。回歸經典就要求對經典作出合理的詮釋。沒有合理的詮釋,學習者很快就會認為這只是附庸風雅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