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的陽朔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更是一個具有豐富的自然風光旅游資源的地方。眾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景甲桂林”,陽朔長期以來一直都作為自然風光旅游目的地進行宣傳和推銷。但是,令世人頗感到意外的是,除陽朔的山水風光對游人的吸引外,陽朔當地人的生活和社會文化狀況竟然成了吸引相當多的國外背包旅游者到來的主要根源。對于這種現象,一些學者將其稱為“陽朔現象”。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現象?概略地說,旅游者為之神往的,除陽朔外在的自然風光之外,更在意那里土生土長的“民間文化”元素,民間文化正是“陽朔現象”形成的最核心的內在原因之一。也正是因為陽朔人對這些元素的運用,使民間文化的資本價值得到體現的同時,陽朔的文化旅游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本文不揣谫陋,試對此問題作以下探討,以為拋磚引玉。
什么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化指的是古往今來就存在于民間傳統中的自發的民眾通俗文化。它是一種來自社會底層的、由平民自發創造的文化,是一種具有農耕社會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較多傳統色彩的文化,其范圍包括存在于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等各種社會習慣和風俗事物。民間的物質文化由人類的衣食住行和手工藝制作等物化形式組成,如民居、服飾、農耕方式、節慶儀式等。社會文化是指人類社會集團中氏族、家族、宗族、村落、鄉鎮、市鎮及各行業集團等民間組織,這些社會組織以約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來,成為維系民間人際關系的紐帶。民間精神文化即民間意識形態,包括民間信仰、民間宗教、倫理、道德、文學和藝術。從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來考察,陽朔的民間文化可謂是極其豐富的。從目前已經較充分開發的部分來看,大體可歸納成三類:民間山水傳說、民間習俗文化、西街民俗文化。
民間山水傳說可以說是“陽朔現象”中表現最亮麗的一頁,它構成了陽朔文化旅游的主體。陽朔建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和勤勞智慧的人民,使陽朔的民間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積淀。據記載,“陽朔”名字的由來,是由于縣城北面有兩個山峰形如羊角,俗名羊角山,而“羊角”二字與陽朔地方語言的“陽朔”二字諧音,故名。此名自建縣伊始,迄今為止未改過。陽朔具有極其優越的自然山水風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陽朔的自然風光冠甲天下的氣勢,其“山青、水秀、峰奇、洞巧”堪稱天下四絕。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景景傳說動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全縣有各種奇特的山峰2萬多座,蜿蜒于萬山叢中的大小河流17條,其中碧蓮峰、月亮山、九馬畫山等250多座山峰及漓江、遇龍河等河流聞名遐邇,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陽朔山水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于:似乎與民間文化沾不上邊的自然天成的山水風光,在陽朔已不再是單純的山水風光,而是融入了當地人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融入了民間美麗傳說的有靈氣的生命體,如此一來,山水風光就具有的民間文化色彩,陽朔山水風光就內含了民間文化韻味。正象其它的民間創作一樣,民間山水傳說也凝聚著當地民間濃厚傳統文化的色彩和創作痕跡,這種賦予自然山水以靈性的文化元素,從陽朔各景點的名稱就能夠輕松地品味出來。
陽朔分為五個景區:縣城景區、興坪景區、月亮山景區、遇龍河景區、楊堤景區。以楊堤景區的主要的景點為例,其名稱就非常有趣,活象一個個美麗的童話故事串成的一串寶珠:鄉巴島、繡山碧巖、螺螄上山、半邊奇渡、毛驢掛壁、桃源秘洞、絕壁懸棺、問天啞謎、幽靜桃源、月光島、鯉魚掛壁、童子拜觀音、仙人推磨、水簾洞、老人守蘋果、雄獅上五指山。在這些名稱后面,只要我們把意識駐足凝神片刻,一定會讀出一個個完整的動人故事。遇龍河的故事就是這些優美故事中的一個:遇龍河的田園風光堪稱一絕。河岸兩側,田疇開闊。春風一度,綠意逼人,稻花飄香。置身其間,頓覺心曠神怡,超然物外。這景致,這感覺,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也難找到。傳說中說,很久以前,東海有一條龍,巡游到此,看到如此勝景,覺得東海黯然失色,便潛藏下來不走了。這條龍晚上浮出水面貪婪的觀賞美好的風光,后來忍不住有時白天也偷著出來,許多村民都曾見過,遇龍河因此得名。真假自然難以稽考,故事卻因此而流傳至今。
民間生活習俗是陽朔民間文化中最具有人性特點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它帶給旅游者的,不但有懷古之悠思,更有返樸歸真滌蕩心靈之妙趣。經過上千年的農耕時代,陽朔保留了大量的具有濃厚傳統韻味的民間習俗和生活方式。經過近年來有意識地挖掘、培育,陽朔具備了不同于桂林其它地方的濃郁的民俗風情。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輕舟順流而行,經田園村舍,過綠島叢林,又穿山而出,沿途伴著鑼鼓和歌聲,一覽原生態少數民族迎賓、祭祀、狩獵的風俗風情。之后棄舟上岸,撫楊柳摘梨果,走長廊登鼓樓。風雨橋對歌臺,花樓繡房閨閣,女人在織布刺花繡彩球,男人在釀酒造紙雕刻制陶。身臨其境,心在遠古,非夢亦夢。一杯水酒令多少海內外游客如癡似醉,流連忘返。外來的游子可以從從容容的品位陽朔農村保存相當完好的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感受依舊淳樸的民風和傳統習俗。民間的好客習慣因為旅游的開發而更為殷勤,隨時都準備歡迎和接待游客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讓游客過一把農家生活“癮”。
民間節慶文化是民間生活習俗的另一個重要側面,與崇尚淡雅的山水悠思相比,它是陽朔民間文化中最輝煌的交響樂章。節慶文化更直截了當地立體展示了陽朔獨特的地方風情。陽朔自古就有“白沙漁火”、“興坪漁火”、“古座塘漁圍”等著名的夜漁景點,近年來,陽朔縣將民間文化進行大膽的改造創新,將這種特有的“捕魚文化”整合起來,打造了獨有的“漓江漁火節”,并推出陽朔金桔節,讓漓江漁火、陽朔金桔這兩大本土品牌強強聯手,形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格局。盤點一下,陽朔縣大的節慶有:社日、瑤家還歌堂愿、壯族會山歌、賞牌燈、陽朔儺舞、趕鬧子、“四月八“牛王節。除此以外,福利“五月八”、白沙“六月二十三”、興坪“九月十九”、高田“三月三”、普益“十月香”等傳統民間節日活動,也因蘊涵著不同民族、地域間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而為游客關注。每逢地方節慶,耍大頭狗,舞板凳龍,串排燈,吹奏儺樂等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表演成為新的民俗旅游項目。
民間古建筑是陽朔民間文化中肩負著最厚重歷史成分的悠揚的民間長笛,它借有形的古建筑奏出歷史見證者的美妙音符,給現代的人們重新審視舊有文化元素的契機和感覺沖擊。陽朔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在民間古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西街作為一條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老街,如今已成為中西文化交匯地,游客如潮;高田郎梓、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白沙舊縣、葡萄古石城等地的古民間建筑群,見證了陽朔的古老歷史文化,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所有這些民間文化的資源,都是陽朔旅游產業發展的最可寶貴的資本化財富。
在“陽朔現象”中,民間文化無處不顯露出獨有的魅力,但它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間文化,它具有了資本化的意義。什么是資本?能帶來增值的價值就是資本。民間文化就是一種能帶來巨大增值的資本。所謂民間文化資本,是指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發展可資利用的一種資源表現方式,其現實基點是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和價值實現,是將直觀的、具體的種種文化元素以資本的形式投入到旅游產品形成的過程中,去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因此,對陽朔現象中民間文化的資本價值問題加以分析,以期認清其中的規律性的東西加以利用,對于陽朔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般來說,資源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民間文化資源是一種特殊資源,指的是特定時代、地域人群的文化資料的天然來源,它包括歷史資源、民俗資源等等。民間文化資源一般可具體呈現為三種形態:一是符號化的文化知識。比如人們創造的壁畫、碑刻、題字、傳說等,這類資源可復制、加工、轉換,融入文化產品之中;二是經驗性的文化技能。即由人掌握的一種活的技能,包括農耕、歌唱、舞蹈、繪畫、編織等各種程序和技巧,可用于文化生產過程;三是創新型的文化能力。指民間文化創造者突破前人模式的獨創性思維和實踐能力,體現為構思、創意、靈感、方案的能力等。這是文化生產中的核心資源,它決定了民間文化產品的獨創性,既是最有價值和最稀缺的,也是不可窮盡、無限延伸的文化資源。陽朔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較為豐厚,為當代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著深厚的文化寶藏。
民間文化資源的價值一般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民間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這是文化類資源最為顯著的價值本體,是民間文化資源之所以區別于其他資源的本質,也是陽朔旅游對民間文化開發和運用的基礎。二是民間文化資源的時間價值。主要指民間文化資源形成的歷史久遠性、民間文化資源的稀缺性,還包括民間文化資源的復制和傳承能力。三是民間文化資源的消費價值。民間文化資源傳承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動力,就是其消費性。民間文化具有顯著的社會功能,這也是民間文化資源具有資本價值的最直接的原因。四是民間文化資源的保護等級。比如人類文化遺產的評級、國家級保護文物等。
民間文化資源是陽朔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間文化資源都可以轉變為文化資本,進行產業化經營。民間文化資源只有具備了進入現實文化旅游產業鏈之中的可能性,才具有轉化為文化資本的現實性,也才可能使文化資源經過生產轉化過程、管理經營過程,而具備持續的開發價值和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民間文化資源是文化資本的基礎、前提、來源,文化資本是民間文化資源實現產業化市場化的結果和價值體現,二者互為因果,推動著陽朔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民間文化資本形成的基本方式是民間文化和資本的內在結合,而基本途徑是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即文化與產業的互化,顯然,這些都需要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投入。為有效地維持和增加文化資本,就得進行必要的投資,否則,將使文化資本無論在文化價值層面上還是在經濟價值層面上都會貶值,導致民間文化資本的“自行衰落”。例如,山西的古城平遙,在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前,幾乎被世人遺忘,1997年列入遺產后,同樣是一座古城,它的文化價值越來越顯示出資本價值,短短幾年,文化旅游收入成倍增長。
民間文化的資本價值,是指民間文化作為一種能夠帶來新的收益的一種資本,而其價值量取決于所帶來的收益數量的多少。將民間文化資本看作是一種經濟現象,是基于民間文化資本被認為是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而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有形的民間文化資本而言,它具有經濟價值,而這種經濟價值是由文化價值賦予的,換句話講,民間文化價值可產生經濟價值。就無形文化資本而言,盡管因為它們不能作為財富進行交易而體現出經濟價值,但是,無形文化資本的服務的流通會產生經濟價值。發展經濟是民間文化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在陽朔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中,對于民間文化的開發利用,其意義是更多地側重于實現民間文化的價值化。正因為如此,就有理由通過有效經營民間文化資本,實現民間文化應有價值的最大化。
文化和產業連結到一起不到20年,文化和資本連結到一起不到10年,而這種連結一經形成,就顯示出強大的現實力量,推動陽朔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文化資本一方面以文化積累和財富的形式直接生產具有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文化產品和財富,另一方面以智力投入、創新創意的形式融入生產過程之中,獲得超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物化形態的文化附加值。當我們把民間文化作為資本投入到產業運營中,并把文化產業視為經濟組織參與市場活動的時候,已經是經濟行為,已經確立了民間文化的資本化地位。可以預見,陽朔現象中通過對民間文化的資本化運用如果能夠提升到一種更加自覺的新高度,那么它將為發展陽朔旅游經濟找到的一條更為行之有效的途徑。
陽朔現象中對于民間文化的資本價值的運用是全方位的,雖然有些時候是不自覺的運用,但從實踐結果看,卻又是有實效的。這些效果在山水民間文化、民間生活習俗、民間古建筑文化等幾個方面得到較集中的體現。
首先,山水民間文化發揮了傳統優勢,其資本價值的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山水民間文化其實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山水風光的文化化,它以自然風光為形,以民間傳說為神,是自然風光和民間傳說的形神有機融合。陽朔的山水風光旅游先后經歷了品牌形成期、品牌成熟期,目前正處在品牌擴張期。陽朔人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陽朔模式”、“陽朔現象”得到了業內的廣泛認同。以《印象•劉三姐》為代表的文化項目的成功開發,正是把山水風光比作外在的形體,附麗動人的民間傳說,讓山水有了“靈魂”,實現了山水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完美結合。《印象•劉三姐》集“名山、名水、名城、名人、名劇”于一身,將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民間文化中的傳統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溶入于山水,還原于自然,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該劇以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形式,在陽朔書童山一帶漓江水面浮出,數百名群眾演員和專業演員同臺獻藝,原生態和時尚演出精彩絕倫。它是世界首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本身就被認為是文藝演出史上的奇跡。《印象·劉三姐》自2003年10月上演至今,已演出1600多場,觀眾已經超過290萬人次。世界旅游組織官員評價說:“從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乘飛機來看這場演出都是值得的。”《印象•劉三姐》不論從文化的再創造,還是從藝術編劇等各方面,都可以稱得上是民間文化資本化運用的經典之作。
其次,民間習俗文化旅游成了一支異軍突起的新軍。陽朔在形成以《印象·劉三姐》為龍頭的演藝產業鏈群的同時,以書畫攝影等文化產品為優勢的美術品產業鏈群,以畫扇、竹木雕刻為特色的工藝品產業鏈群迅速興起,創立了一大批文化品牌。民間文化作為一種具有資本價值的產業資源,已經越來越為陽朔人所認識并運用。他們把民間文化作為資本加以開發利用,如畫扇、雕刻等民間文化現在已經逐漸形成了巨大的產業,生機勃勃,并逐漸拓展到工藝品、動畫、表演、影視、圖書、飲食、服飾等方面。與此同時,在民間習俗文化的資本化運用上,做足了民間文化旅游的文章,將壯、侗、苗、瑤4個民族的建筑、文化、民俗、風貌和古老的原始部落與寧靜的村莊桃林融為一體,打造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在大榕樹景區建起“劉三姐故居”、對歌臺,在遇龍河景區開辟“‘三姐’對山歌”等娛樂項目,讓游客親近劉三姐,體驗壯族文化。先后成功舉辦9屆漓江漁火節,每屆都有近10萬中外游客參與其中,享受豐盛的娛樂大餐。為使民間文化的資本價值更好體現,陽朔縣“以文化定景點、以景點定文化”,打造百花齊放的文化盛典,揮大手筆,規劃投資,把321國道沿線遇龍河、月亮山、蝴蝶泉、鑒山寺、大榕樹、菩薩水巖等景點整合成王牌大景區:十里畫廊景區,力圖使民間文化資源的價值最大化。由此可見,陽朔對民間文化的資本化運用已經走上了越來越自覺的良性循環。
再次,民間古建筑崛起成為陽朔現象中為世界為之矚目的嶄新高度。陽朔有一批見證了陽朔的古老歷史文化、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民間建筑群,以高田郎梓、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白沙舊縣、葡萄古石城等較為集中,而其中的杰出代表,自然當數已成為陽朔文化旅游名片的“西街”。陽朔西街東臨漓江,旁靠碧蓮峰,有1400多年的歷史,整條街長1000多米,寬8米,用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墻紅木窗,前店后家,透著嶺南建筑的古樸,是條奇特的古街。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些西方“背包客”便青睞西街古樸的建筑、淳樸的民風、眾多的文化古跡,到西街觀景、購物。當地政府看到了這些民間古建筑的文化旅游價值,開始對西街進行全方位保護性的整治,恢復了桂北民居原有的特色風貌,保持了西街原有的魅力,就連店鋪的裝修、店內的工藝品也要求按本地民族特色來經營。隨后對縣城前街、濱江路、觀蓮路、桂花路、城中路、府前巷等,按照西街的風格進行了石板路延伸,通過拆遷建起了一條“新西街”與老西街相連,形成一個“大西街”,傳承了西街“老街長長、古巷悠悠”的風韻,為民間古建筑進入文化旅游過程作了極好的鋪墊。
西街本來是以建筑見長而為業界關注,但是發展到現在,已經超出了原來的預想,由“西街民俗文化”過渡,形成了獨有的“西街特色文化”。近年來,每年約有150多萬中外游客來到桂林,游罷漓江,從陽朔碼頭登岸,馬上就會被西街吸引。“西街”是一條“洋人街”、“地球村”,中西文化在這里交融匯聚。洋人在這里學起中國功夫,而西街人為了與外國人做生意打交道都學起了英語,于是西街的店鋪廣告洋文琳瑯滿目,滿街處處飄蕩著洋話和帶著洋味的中國話,“西街”成了全國最大的“外語角”!外國人喜歡到西街領略安定寧靜的東方古鎮風情,在西街上悠然漫步,悠然吃中餐或西餐,悠然與中國人聊天,毫無他鄉異客之感,洋人便成了西街的一道風景。同時“西街”又是一條文化街,它的真正魅力在于彌漫整個西街的民間文化元素。漫步西街,涉外旅店、網吧、迪吧、工藝品店有1000多家,各種書畫工藝品琳瑯滿目、花樣繁多、風格迥異、雅俗共賞。山水畫、畫記扇、仿古陶瓷、儺面具都是物美價廉的特色商品,尤其是仿古陶瓷,有古樸典雅的,有玲瓏剔透的,集實用與觀賞于一身。當然,西街的古董更是出名,它匯聚了上千種各類民族民俗工藝品,有現代的、有仿古的、有水晶的、有木制的、有天然的、有人工的,總之,形狀萬千,應有盡有。走進西街,你可以領略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小的一條街竟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內涵,真是耐人尋味。“陽朔西街”正在成為一處聞名遐邇的文化景觀。
綜述之,陽朔旅游產業已經在民間文化的資本化上有了一定程度的運用,但是,應該看到,民間文化與旅游產業聯結的時間不長,對于民間文化的資本化價值問題人們的認識還處于一個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況且,民間文化的資本化實際運用并不能夠截然地分類開發,而應表現為綜合的整體運用和開發。從最具體影響力的西街來看,其對民間文化資本價值的運用也是獨特的:微觀上,一樁樁的小買小賣的獲利吹糠見米,宏觀上,西街特色文化事實上已經樹起了陽朔文化旅游的響亮品牌。但如此是否已經實現了民間文化資本價值的最大化?西街的后續資本化開發是否可以有更大的拓展空間?可否將西街特色文化整體包裝成一個更大的資本項目來運作?如何才能整合出整個陽朔民間文化的綜合效能以實現民間文化價值的最大化?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很有深入系統研究之必要。這也是我們研究這個問題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