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信息化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本身的快速發展;二是在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應用信息和信息技術來提高效率和效益,以加速發展步伐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黨的十六大再次闡明了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關系: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實際上賦予了中國信息化道路更深的意義。這也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信息化是手段,而目的還是要加快提升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離開了工業化之本,信息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這不僅因為信息產業是廣泛應用新技術、發展最快的一個產業,而且還因為它是一個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廣的產業。信息化的帶動力就在于此。現實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降低能耗、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提高效益。
正因為如此,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信息化作為新型工業化最核心的內容,除了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以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將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的產業技術結合起來,用最先進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武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一段時期內,我們還要把工業發展集中在制造業上,這是中國的實際,也是工業化規律的客觀要求。現在,中國工業品長期短缺的狀況已成為歷史,“中國制造”已有80項產品產量世界第一,但經濟效益卻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方面一般工業品生產特別是加工能力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國家每年要花大量外匯進口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工業產品。工業品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約了中國工業經濟的更好發展,這是近年來忽視了用信息化武裝制造業的結果。重視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的作用,把傳統產業和信息產業相結合,全面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現在有種錯誤認識,以為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是對立的,其實恰恰相反,高新技術運用的市場多數在傳統產業。信息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紡織、印染等各項傳統產業,哪怕是小玩具也可以利用上智能化技術,實現檔次提升。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中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這個“必然選擇”是由當前的時代決定的。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即這幾十年,信息技術改變了世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經濟、軍事甚至政治也深受信息技術的影響。這突出表現為:互聯網加速了一個全球化市場的形成,信息技術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主要推動力;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只有利用信息技術才能適應這種變化;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突出創新,信息技術有利于創新;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產品的設計、制造、管理和營銷的全過程;信息技術促進了企業現代化管理,不僅改變了企業的結構,更有利于企業資源的優化利用。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既是新型工業化的最大特點,又是新型工業化的實現方式。中國目前還處在工業化進程之中,距離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工業化進程是不能夠逾越的。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一個發達國家,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實現工業化仍然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但我們也要看到,工業化過程在信息時代是可以縮短的。英國實現工業化用了大約20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而韓國只用了30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是韓國抓住了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機遇。中國現在面臨著與當年韓國類似的機遇,應該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大力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從而實現全社會生產力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