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信息流的控制可行性分析
人腦的結構和功能是極其復雜的,它是一個信息發生系統。大腦兩半球約有100億至150億個神經元,彼此錯綜復雜地交織成一個完整的神經元網絡系統,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它不僅可以儲存信息,而且還可以隨時根據外界的刺激和需要顯現記憶中的信息,即產生聯想回憶的過程。人的大腦還可以加工、放大信息,可以使各種信息自由結合從而創造出新的信息。這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分析、綜合的認識過程,也是大腦創造信息的過程。從本質上看,是各種信息在腦內進行綜合加工處理及轉換控制的一種結構,它表現為一種過程,即信息的流動。信息的流動是生命系統適應外部世界、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過程中所特有的物質運動形式。思維的過程是一個獲取、傳遞、處理信息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完成有賴于教學各要素間的信息不斷的交換,信息的交換是有機體感受器接受內外信息,經大腦的分析綜合傳送到效應器,作出反應去對付信息刺激,又從其反饋中獲得新信息的過程。其中,學員與教員、同學、教材和教學環境等,以及教員與學員、教材、同事和教學環境等都存在著信息的交換關系,即都行對教學信息的輸入、儲存、變換處理、輸出、反饋和控制的過程。信息的實在意義在于流動,不了解信息流的特征,就難于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利用信息,因此,課堂教學過程從實質上說,是一個教學信息交換的流動過程。
課堂教學是在信息交流及其轉換中實現的。維納說:“信息這個名稱的內容,就是我們對外界進行調節并使我們的調節為外界所了解時而與外界交換的東西?!蓖ㄟ^交換及其轉換信息的活動,大腦的神經聯系越來越有序,信息知識的增加也越來越豐富,人的認識也就愈加深刻。一個人如果不學習,不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他頭腦里貯存的信息必然逐漸減少,認識也要退化。因此,信息交換過程是完成課堂教學的最根本的方法,而流動就是信息變換的最基本的表現形式。
我們把教學系統信息的有序運動抽象為一個信息轉換過程。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在教學之間進行的,是在教學雙方都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建立的特殊結構,這就決定了教學信息的轉換過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信息轉換過程的形式和特點。教材就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經過選擇和教學法的改造而組織起來的知識信息的靜態集合。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是信息交換關系,通過主體的作用把教材由靜態的集合變為動態的傳輸,把死知識變為活知識,把知識信息轉變為能力,變為創造力。
就教學過程來說,課堂教學是教學之間交流和轉換信息的活動,是人、事、物互相作用的復雜活動。發生信息的主體是教員,接受信息的客體是學員,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員是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員應該想方設法創造符合教學要求的學習環境和條件,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讓學員通過自己各種感官的觀察、操作、體驗等,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把各種載體的信息轉換成自己的知識技能。學員的學習主動性越高,表明教員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好,教學效果也就越好。
信息交換和反饋原理是控制論的主要特點。信息與控制的關系是很密切的,控制作用的實現要靠信息。對于一個系統而言,加到系統中的因素稱為系統的輸入,輸入在系統中起了作用后,系統會有所反應,產生作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系統的輸出。一個良好的系統往往需要將輸出再作為輸入加到系統中,即所謂的反饋作用。反饋原理就是將系統的輸出和所期望的輸出相比較,用其偏差來控制。反饋是實行控制的有效手段,沒有反饋,控制就無法進行。反饋是管理系統的重要核心,是為了校正、調整信息流,使整個系統處于最佳工作狀態,產生最大功能的重要信息過程。
反饋原理在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有序的信息流的控制系統:在教學和訓練中,要隨時通過反饋信息調控現狀或結果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從而發現教學和訓練中的問題,以便調整教學計劃和速率,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以便達到預期目標。在教學中,反饋信息的作用是很大的。對學員來說,反饋信息可以使學員強化正確、改正錯誤、找出差距,提高學習效率。對教員來說,反饋信息可使教員隨時調整教學思路,找出教學中存在問題,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沒有反饋信息的教學只能是填鴨式的教學。